[宋]楊萬里
初疑夜雨忽朝晴,乃是山泉終夜鳴。
流到前溪無半語,在山做得許多聲。
楊萬里的《宿靈鷲禪寺》兩首。這里錄其一首,此詩借景明理,理在景外。
寺外夜色迷濛,闃無人跡。泉人順著彎彎曲曲的小溪匆匆流過,發出淅淅瀝瀝的聲音。夜宿在靈鷲禪寺的詩人,起初懷疑是下雨了。清晨推門一看,晴空萬里,原來是山泉叮咚作響,徹夜而鳴。無獨有偶,明代理學家王陽明后來漫游廬山時也曾留詩一首:“昨夜月明山頂宿,隱隱雷聲在山麓。曉來卻問山下人,風雨三更卷茅屋?!笨磥恚嚼锏穆曇羧菀捉o人錯覺。到此,詩人筆鋒一轉,借景抒情,理隨景現。我們仿佛看見詩人沿著山道緩緩而行,不知不覺來到山下。眼前水路寬平,四野寂然,作者不禁有感而發:“流到前溪無半語,在山做得許多聲?!蹦┚湟粋€“做”字,盡現裝腔作勢之態。周汝昌認為,詩人意在諷刺當時的士大夫,未做官時高談闊論,大有扭轉乾坤之術,一旦有了地位,依然和其他官僚一樣,了無建樹。沿波討源,知人論世,此說不是沒有根據的。
不過,掩卷沉思,我們能悟出一種更為深刻的哲理。世界上沒有無果之因,也沒有無因之果。山泉之所以“終夜鳴”,是因為山溪崎嶇,古巖嶙峋,流水受阻,擊石而嗚。一旦進入平地,靜靜流淌,自然也就“半無語”了。全篇無一字言理,理出象外,盡在不言之中。古人有把時間比作流水的說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泉水從山內流出山外,我們不是很自然地聯想到時間的推移和空間的轉換嗎?一件事物在不同的條件下,其表現形式是不同的;一個人隨著環境和自身地位的變化,思想也會進退起伏。因此,我們觀察問題只有實現主觀和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才能把握住問題的實質,不致于被表象所迷惑。
這首詩音韻和諧,語約意豐,值得反復吟誦和咀嚼。
上一篇:《學仙二首(其二)·[唐]韋應物》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寒菊·[宋]鄭思肖》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