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首頁·中國古典文學作品精講·第二篇 散文、辭賦、駢文專卷 下冊·元明清及近代散文·明代散文·劉基·賣柑者言
杭有賣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潰。出之燁然,玉質而金色。置于市,賈十倍,人爭鬻之。予貿得其一。剖之,如有煙撲口鼻。視其中,則干若敗絮。予怪而問之曰: “若所市于人者,將以實籩豆,奉祭祀、供賓客乎?將衒外以惑愚瞽也?甚矣哉,為欺也!”
賣者笑曰: “吾業是有年矣。吾賴是以食吾軀。吾售之,人取之,未嘗有言,而獨不足于子乎?世之為欺者不寡矣,而獨我也乎?吾子未之思也。
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孫吳之略耶?峨大冠、拖長紳者,昂昂乎廟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業耶?盜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斁而不知理,坐縻廩粟而不知恥。觀其坐高堂,騎大馬,醉醇醴而飫肥鮮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 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也哉?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
予默默無以應。退而思其言,類東方生滑稽之流。豈其憤世疾邪者耶? 而托于柑以諷耶?
****
劉基的《賣柑者言》是一篇寓言。它借一個賣柑者的議論,斥責了元代一些文武顯宦們是昏庸腐朽和盜名欺世之惡徒與朽物。寫作此文,意為托柑諷世,要求改革吏治,選賢舉能。
這里的“言”,作“議論”解。
****
這篇短小文章,可分三段:
第一段(1節):善欺相因,“欺”為議論之始;
第二段(2-3節):朝廷顯宦均為“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第一層(2節):世上欺人者甚多,您老為何不去想想?
第二層(3節):以辯護自己為由,行針砭時弊之實。
第三段(4節):忿世嫉邪,托柑以諷。
以下各段略講——
第一段:善欺相因,“欺”為議論之始
杭有賣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潰。出之燁然,玉質而金色。置于市,賈十倍,人爭鬻之。予貿得其一。剖之,如有煙撲口鼻。視其中,則干若敗絮。予怪而問之曰: “若所市于人者,將以實籩豆,奉祭祀、供賓客乎?將衒外以惑愚瞽也?甚矣哉,為欺也!”
一、詮詞釋句:
杭、涉、潰——杭,指浙江杭州。涉,經過。潰,腐爛。
出之二句——出之,拿出來。燁然,色彩鮮艷的樣子。燁(yè葉),光輝璀璨。“玉質而金色”,質地如玉一樣潤澤;皮色如金子一般閃光。
賈十倍二句——賈,通“價”,價格。鬻(yù育),賣。此為購買之意。
貿得與敗絮——前者,是說購得。后者,指破舊棉絮。
若所二句——若,你。市,賣出。實,充實。此指裝滿。籩與豆,均為古代祭祀之禮器。竹制為籩,盛果脯等;木制為豆(也有陶制或銅制),裝齏醬等。
將衒二句——衒,通“炫”,夸耀。外,外表。愚瞽,指傻子與瞎子。“甚矣哉為欺也”,意謂你的欺詐行為真厲害呀! 為欺,行騙。
二、略述大意:
杭州有個賣鮮果的人,善于貯藏柑子,經過了一冬一夏也不會腐爛。拿出它來,還是閃亮而有光澤。它的質地有如美玉,顏色好比黃金。但剖開一看,果肉卻像破棉絮一樣的干癟癟的。我感到奇怪,就責問了他:“你賣出去的這些柑子,準備把它裝在盤子里來供奉神靈,招待賓客呢,還是準備用它的光澤外表來欺蒙傻子與瞎子?真是太過分了啊!你竟做這種欺人的事!”
第二段:朝廷顯宦均為“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這段文字較多一些,有以下二層意思——
第一層:騙人有理,受騙反遭質問
賣者笑曰: “吾業是有年矣。吾賴是以食吾軀。吾售之,人取之,未嘗有言,而獨不足于子乎?世之為欺者不寡矣,而獨我也乎?吾子未之思也。
一、詮詞釋句:
吾業是二句——業是,以這個為職業。指做這樣的買賣。有年,已有多年了。賴,依靠。食吾軀,食(sì飼),供養,軀,身體。是說,我做這種職業已多年了,全靠它維持自己的生計。
獨不足于子乎與吾子未之思也——前者是說,惟獨不能滿足你的要求。一本有“所”,衍文,刪。后者是說,我的老先生啊,您沒有去想想這個?
二、略述大意:
那賣柑子的帶笑地說:“我干這一行已多年了!我就是依靠這個買賣來維持生計的。我賣柑子,人家買它,從未聽到說什么,唯獨您不滿意喲! 現今世上做騙人事的人還少嗎! 難道只我一人?我的老先生啊,還是好好去想一想這個吧!”
第二層:以辯護自己為由,行針砭時弊之實
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孫吳之略耶?峨大冠、拖長紳者,昂昂乎廟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業耶?盜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斁而不知理,坐縻廩粟而不知恥。觀其坐高堂,騎大馬,醉醇醴而飫肥鮮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 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也哉?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
一、詮詞釋句:
佩虎符與坐皋比——前者指佩帶兵符。虎符,古代朝廷征調兵將所用之憑證。因符形似虎,故稱。后者是指坐的是鋪虎皮的交椅。皋比(pí皮),即虎皮。佩虎符,坐虎皮交椅的人,是武將。
洸洸與干城之具——洸(guāng光)洸,威武的樣子。干城,捍衛城池,保衛國家。具,材具,指人才。
孫吳與伊皋——孫、吳,即孫武與吳起,我國春秋戰國時的著名軍事家。伊、皋,即伊尹與皋陶(yǎo姚)。伊尹,名摯,商湯時的大臣。皋陶,傳為虞舜時的大臣,掌管刑法,兩人均為后世所稱之賢臣。
峨大冠、拖長紳與略、業——前者是說,高聳地戴著大帽子,拖著束衣的大帶子。紳,長帶。后者略,韜略。業,業績。
廟堂之器——指朝廷的材具。廟堂,代指國家、朝廷。
法斁而不知理——法斁(dù妒),法律、法令敗壞。不知理,不知道去整頓。理,整理、整飭。
坐縻廩粟——不勞而獲地消耗俸米。縻,同“糜”,治費。廩,國家的糧庫。
醉醇醴而飫肥鮮——大飲既香又甜的美酒;飽食既肥又鮮的食物。醴(lǐ禮),甜酒。飫(yù欲),飽食。
孰不二句——孰不,即那個不是。巍巍,高不可攀的樣子。赫赫,顯要盛大很高貴的樣子。
可象與是之不察——象,效法,可供人效法的表率。是之不察,是“不察是”之倒裝。察,審察。是,這個,指買賣柑子之事。
二、略述大意:
“當今那些身佩帶著兵符,坐著虎皮椅子的人,威武的樣子,儼然是一個保衛國家的人材,然而他們果真能傳授孫武、吳起那樣的韜略嗎?那些戴著高高的大紗帽、拖著長腰帶的人,氣度不凡的架勢,挺像輔佐朝廷的人才,但他們確能建立起伊尹、皋陶一樣的功勛嗎?當盜賊蜂起卻不懂得如何抵御,百姓困苦卻不知道怎樣去救濟,官吏作奸枉法卻不知去調查禁止,法令被毀壞也不去進行整頓,白白地坐吃國家俸祿,卻不感羞恥。看他們住的是高堂大屋,騎的是高頭大馬,喝的是美酒甘露,吃的是肥羊鮮魚,哪一個不是巍巍然令人敬畏,顯赫赫使人景仰效法呢?可是,他們哪一個又不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呢?現在,您先生不去考察這些,反倒考察起我的柑子來了!”
第三段:忿世嫉邪,托柑以諷
予默默無以應。退而思其言,類東方生滑稽之流。豈其憤世疾邪者耶? 而托于柑以諷耶?
一、詮詞釋句:
東方生——即東方朔,字曼倩,漢武帝時人。他為人詼諧滑稽,善于諷諫。后來褚少孫曾經把他的事補入《史記·滑稽列傳》。
滑稽之流——滑(gǔ古)稽,有幾解,一說,是指那些能言善辯,言詞流走無滯無竭的人。又說,是指辯捷之人,言非若是,言是若非,能亂異同。如今一般是指言行既風趣又機智,令人發笑的一類人。
托柑以諷——假借柑子之事來諷譏當世。
二、略述大意:
聽了賣柑者所言,我默默地無話可說。現在回想起他的話,倒象漢人東方朔一類滑稽人物。難道他是在不滿現實,痛恨邪惡,而假托賣柑子來諷刺當世嗎?
****
以下著重講兩點:
一、以寓言諷世
劉基這篇文章,題旨是清晰的,即以寓言為載體,用“市柑”說事,寓寄諷世。用作者自己點明其文旨是:“憤世嫉邪,托柑以諷”。諷什么?且引文中主人公的話說吧,就是:那些望去“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者流,“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也哉”!
這話說得何其生動,何其深刻,而其諷刺,又何其辛辣而有力! 無怪乎,“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就成了后世人們喜用的經典語言了。
在這里,順便說說“寓言”這種文體。
寓言,是一種帶有諷刺或勸喻性質的故事。也就是說,它是通過說故事來闡明一個道理的一種文體。其結構,一般比較簡短;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非人之一切生物與無生物;而其主題往往是借此喻彼,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寓較深的義理于簡單的故事之中。在中外歷史上,它的出現都比較早。在國外,古希臘就有了《伊索寓言》;在我國,在春秋戰國時代,寓言就很盛行。現行的許多成語,都是從古代的寓言中提煉出來的。
二、由設問句綴成的美文
讀完全篇,會使人感到劉文的乖巧構思,形象用喻,文瀾起伏,文氣磅礴,確是一篇美文,令人喜愛。那么,這個效果是怎樣營造出來的呢?我想,這里的因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主要的手法就是:設問句的妙用。
設問句,也稱疑問句,它在語法中的作用,主要是詢問與反詰(也包括自問自答)。作者諳熟此法,得心應手地大量運用了它。全文只有三百十幾個字,卻用了九個設問句,而且用得甚為巧妙——
在首段文字中,作者買得一只“玉質而金色”的柑果,剖開,“視其中則干若敗絮”時,向賣柑者發出了問句:
……將以實籩豆,奉祭祀,供賓客乎?特衒外以惑愚瞽乎?
——這是受騙者理所當然地向賣柑者發出氣憤的首次質問。
在中段,前后連續綴有五次發問,均為賣柑者的問話:
賣者笑曰: “……吾售之,人取之,未嘗有言,而獨不足于子乎?世之為欺者不寡矣,而獨我也乎?
——被騙者質問之后,沒有得到應有的回答,騙人者卻似乎受委屈反而理直氣壯地連發出兩個詰問。
在中段下半截,賣柑者索性離開“市柑”之囿,把矛頭直指社會現象:
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孫吳之略耶? ……昂昂乎廟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業?
接著,賣柑者又緊跟其后,再發出一問:
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
——這是作者有意為賣柑者所需的精心設計,有著深層含義的明知故問,具有極強的諷刺力量。
在文章末尾,還有兩句問話:
豈其憤世嫉邪者耶? 而托柑以諷耶?
——這還是賣柑者的存心,但不遽為認定,故而由作者的猜測口吻,以問句出之。
其實,這是本篇的文旨所在,本可又由作者出面明言的。然而,此文是以寓言為載體,所以作者盡可能地讓寓言故事中的主人公站出來說話與示意,而使自己的真面目隱之于后,以便取得更大的機動和更多的靈活性。
附圖四十八:
劉 基
上一篇:南北朝與唐宋駢文·孔稚珪·北山移文
下一篇:元明清及近代散文·近代散文·葉燮·南游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