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張炎·高陽臺》張 炎
張 炎
西湖春感
接葉巢鶯①,平波卷絮,斷橋斜日歸船②。能幾番游,看花又是明年。東風且伴薔薇住,到薔薇、春已堪憐。更凄然。萬綠西泠③,一抹荒煙。
當年燕子知何處④,但苔深韋曲⑤,草暗斜川⑥。見說新愁,如今也到鷗邊。無心再續笙歌夢,掩重門、淺醉閑眠。莫開簾。怕見飛花,怕聽啼鵑。
山水圖 【明】 盛茂燁 日本泉屋博古館藏
注釋 ①接葉巢鶯:樹葉茂密而相交,鶯巢被遮蔽起來。唐杜甫《陪鄭廣文游何將軍山林》詩:“卑枝低結子,接葉暗巢鶯。”②斷橋:西湖橋名,在孤山東側里湖和外湖之間。③西泠:西湖橋名,在孤山西側里湖和外湖交界處,與斷橋相對。④“當年”句:用唐劉禹錫《烏衣巷》詩“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句意。⑤韋曲:古地名。故址在今陜西省西安市西南。是唐代大族韋氏所居之地。此處指貴族聚居之處。⑥斜川:古地名。在今江西省星子縣與都昌縣之間的湖泊中。晉代陶淵明辭官隱居,常在此地游賞。此處指隱士所居之處。
鑒賞 這是張炎的一首代表作,有一點憂愁、幻滅,并以一些無力的妙賞來勉力排解。字句精致,情緒荒涼,格調總離“高華”差一些,不夠完美、不夠渾融,然而也有深情蘊于其中,也有美麗別致的詞境,令人感到一種蘊藉的詩意。
如“東風且伴薔薇住,到薔薇、春已堪憐。更凄然。萬綠西泠,一抹荒煙”,確是美麗的意境,深而痛的感情。作者游賞西湖,寫下這樣的句子,已是家國覆亡的時候,“茂林觴詠”的佳期一去不返,所以作者說:“能幾番游,看花又是明年。”這幾句在后代擁有不少知音。比如俞平伯在《唐宋詞選釋》里說它們“含蓄頓挫得力,結語就格外顯得沉痛”。就連一向貶低張炎詞的王國維,也稱“能幾番游”兩句“亦算警句”,“乃值如許筆力”(《人間詞話·刪稿》)。上片逆順折轉,以景寫情,一句深似一句,“能幾番游”是一層低落,“且伴薔薇”是一層求索,“到薔薇、春已堪憐”又轉入抑郁,“更凄然”則一頓,直到“萬綠西泠,一抹荒煙”,凄涼情緒渾化成一片。這里凝聚著整首詞的感情,是以山河落于他人之手的背景作底子,寫一個人失去美好生活的失落。薔薇開在晚春,本意欲挽留,靜言思之,時節已是可憐。西泠的無限風光,于作者眼中、心中,徒是一抹荒煙。這種今昔、衰榮、冷暖的參差對照,產生了一種意味上的廣大空間。
換頭便承此意而來,化用劉禹錫懷古詩句,感慨是一樣的,但張炎的感慨中有自己切身的體會。因為他的家族,就是像王謝那樣的家族。找尋不到的燕子,當年就是飛在他家的堂前。“苔深韋曲,草暗斜川”,曾經富貴的宅第和閑游的山水,如今都是一派凄涼衰颯。循王張俊的六世孫,既富貴且清雅的家世,一朝化為烏有,該是怎樣的感情呢?——“無心再續笙歌夢,掩重門、淺醉閑眠。”似乎痛哭流涕、哀傷入骨都有失身份,詞人總習慣于輕描淡寫,有時甚至故作無心。但其實這種憂愁和幻滅的身世之感,是揮之不去的,也正是他詞作的生命力所在。“醉”為何而淺,“眠”又為何而閑?這是一種無法安頓,也無法消解的情緒,作者無可奈何,只能是“掩重門”,他說自己“怕見飛花,怕聽啼鵑”,但他對情感的表達,也就到此為止了。這樣的結尾讓人覺得有些軟弱、輕易,而不夠深沉。繆鉞曾說這首詞體現著張炎一貫的弱點,就是沒有“跌宕之筆”和“沉著之力”(《靈谿詞說·論張炎詞》,其實,這首詞在張炎的全部詞作中,已是不太明顯有此缺陷的了。
張炎的命運,前半生是貴介公子,后半生是落魄文人。他的父親,曾經起造優雅的園林,開設的筵席使人回想起來比作“仙游”,這也就是他無心再續的“笙歌夢”。他在盛年遭逢家國之變,后半生流離、凄慘,至于以賣卜為生。而可惜的是,這種盛衰的起落卻并沒有使他深入到人生普遍的悲痛與熱望,如李后主或曹雪芹那樣。同樣富有文藝修養的他,只是沉醉在對文藝的賞愛之中。他的詞大多都有一個精致的開頭,擅長刻畫如“接葉巢鶯,平波卷絮,斷橋斜日歸船”這樣的美景,他也試圖以“淺醉閑眠”來消解那樣深重的痛苦,在音律的推敲、字句的雕琢中,寫下許多如這首詞一樣的作品。(劉清瀅)
集評 清·許昂霄:“《高陽臺》淡淡寫來,泠泠自轉,此境大不易到。”(《詞綜偶評》)
清·陳廷焯:“玉田《高陽臺》‘西湖春感’一章,凄涼幽怨,郁之至,厚之至,與碧山如出一手。樂笑翁集中亦不多覯。”(《白雨齋詞話》卷二)
劉永濟:“其一種凄涼怨幕之情,躍然紙上。”(《唐五代兩宋詞簡析》)
鏈接 張炎在詞樂研究上取得的成就及其原因。張炎是南宋時期著名的詞人,在音樂上也有卓越的成就,尤其是他的《詞源》,系統論述了詞和詞樂,其中超過一半的篇幅來探討詞樂,論述歷代宮調系統、記譜法的變遷以及譯解古代樂譜,在中國古代音樂史和詞學史上影響深遠。
張炎在詞樂研究上取得的杰出成就,與張氏的家族淵源以及張炎虛心請教于方家,有密切的關系。張炎的高祖輩張镃、張鑒都與南宋著名詞人、音樂家交好;他的父親張樞也通曉詞樂,曾在其詞集《寄聞集》上旁綴音譜(此書今已佚)。張炎受祖輩和父親的影響,特別崇拜姜夔,因而自己也癡迷于詞和詞樂的研究。為了深入學習音樂,張炎曾問學于南宋時期著名的琴家楊纘、毛敏仲、徐南溪等人。
上一篇:《兩宋詞·周邦彥·風流子》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周密·高陽臺》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