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周邦彥·浪淘沙慢》周邦彥
周邦彥
萬葉戰①,秋聲露結②,雁度砂磧③。細草和煙尚綠,遙山向晚更碧。見隱隱、云邊新月白。映落照、簾幕千家④,聽數聲何處倚樓笛⑤。裝點盡秋色。脈脈⑥。旅情暗自消釋。念珠玉、臨水猶悲感,何況天涯客⑦。憶少年歌酒,當時蹤跡。歲華易老⑧,衣帶寬懊惱、心腸終窄⑨。飛散后、風流人阻⑩,藍橋約、悵恨路隔(11)。馬蹄過、猶嘶舊巷陌。嘆往事、一一堪傷,曠望極(12)。凝思又把闌干拍(13)。
注釋 ①萬葉:無數樹葉。戰:通“顫”。瑟縮。②露結:秋露凝結。③砂磧:沙漠。④落照:落日的余暉。⑤倚樓笛:倚樓吹笛。⑥脈脈:形容藏在內心的思想感情,有默默地用眼睛表達情意的意思。⑦天涯客:做客天涯 ,這里指剛剛離任的河中府。⑧歲華:時光,年華。⑨衣帶寬:形容消瘦。⑩風流:像風云一樣流動或者流逝。(11)藍橋約:藍橋在陜西省藍田縣東南藍溪之上。相傳其地有仙窟,為唐裴航遇仙女云英處,后常指男女歡會之所,可參看《太平廣記》卷五〇神仙部第五十。(12)曠望:極目遠眺,遠望。(13)凝思:聚精會神地沉思。
秋山疊翠圖 【元】 朱叔重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鑒賞 本詞寫于作者重回長安尋找蕭娘舊跡之時,作品充分體現出了慢詞長調寫情寫景鋪排展衍、宛轉多姿的特點,并且有離鉤三寸的刻畫之妙。
詞作上闋寫景,抓住了“秋聲”與“秋色”兩大特點來描寫秋天,寫秋聲的有:葉戰聲、雁聲、笛聲,寫秋色的有:秋草、秋山、新月白、落照紅、千家簾幕、樓臺。同時,作者還能在組合變化中對秋景進行準確的勾勒刻畫,比如秋天的小草在暮煙的濕潤下還有綠意,遠山在暮色中轉為深碧,由于月亮繞地球運行,初弦月在傍晚時已經西斜將落,夕陽黯淡無光時,西天能隱隱約約看到一彎白色的月痕,這樣的意境讓我們不由聯想起唐人陳季《湘靈鼓瑟》的“一彈新月白,數曲暮山青”。不同于《氐州第一》(波落寒汀)中蕭瑟肅殺的秋天,本篇所寫的乃是萬葉未落的初秋,因此與其他悲秋之詞相較,讀來有一些細微的差別,形成了不同的風味。比如細草之“綠”和遙山之“碧”兩個顏色詞,就很少在其他的秋景中出現,再加之以云邊新月之“白”,更加鮮明生動。然而,在“尚”“更”這些副詞的映襯下,顏色詞更增添了一份凄婉,有一種好景不長、歲月易逝的飄忽感。“映落照”二句,化用“深秋簾幕千家雨,落日樓臺一笛風”(唐杜牧《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同時也隱括了唐趙嘏《長安晚秋》之“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用詞典麗,情韻悠長。
下片著力寫天涯孤客,境遇凄清,韶華易逝,往事隨風。以“脈脈”二字開頭,頓挫得極妙。《爾雅》曰:“脈,相視也”,而此處“脈脈”,是詞人與誰相視呢? 也許可以理解為作者與這樣的秋聲秋色無言相對吧。“念珠玉”一句前人爭議極大。吳世昌先生在《詞林新話》中認為此二句殊不可通。“臨水猶悲感”顯然從宋玉《九辯》的“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慄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中化出,因此“珠玉”有可能為“宋玉”之誤,吳先生推斷,可能是“宋”字先訛為“朱”字,后人以為“朱玉臨水”不辭,遂妄加“玉”旁,改為“珠玉”。清真此詞,大概受北宋柳永《戚氏》之“當時宋玉悲感,向此臨水與登山”的啟示。吳先生更以格律證之,“念珠玉”三字不合律,若“念宋玉”則三字皆為仄聲,與周詞同調他詞相同。然而此處作“宋玉”無版本依據,我們只能謹此存疑。以上幾句大致可以解釋為:我無語地凝視秋景,羈旅者的情懷漸漸得到化解。但是宋玉登山臨水時就產生羈旅行役和貧士失職之感,何況我還作客天涯呢,羈愁轉而又涌上心頭。
下文回憶青年時在長安行樂的舊蹤跡,覺得年華真容易老去。“衣帶寬”二句反用唐白居易《古意》詩:“心腸不自寬,衣帶何由窄。”意思是心中相思堆積,故而空間顯得狹窄,這種寫法將抽象的相思愁緒轉化為具體形象。接著采用反接法,舛互生情,進一步寫旅情,并且寫得如絲在繭,抽剝可見:第一層,羈旅行役是千古文人的共同悲感;第二層,自己遠役至天涯河中府。第三層,長安是自己年輕時的游學之地,多年以后故地重游,頗有恍若隔世之感,而與蕭娘的分離,又使自己有刻骨銘心的相思之痛,最后以手拍欄桿的形象,寫自己常常涌起的后悔之意。這幾句是個人經歷的回顧,而又今昔雜議,看似寫得雜亂,然而恰恰表現了作者心緒的紊亂,是詞人在回憶與感嘆之間穿梭的復雜心情的表現,寫出了一種迷離悵惘的情狀,詞作反復吟唱,一腔的失意愁苦,一句緊接一句,用意層層深入,情意深婉而筆力健拔。(付海婧)
集評 羅忼烈:“按此首字面滑熟,鋪敘處語多意少,勾勒無力,與清真‘晝陰重’闋之力透紙背,驟風驟雨,不可遏抑者,相去何止一塵。絕類柳屯田口吻,置《樂章集》中猶不失中等而已。”(《周邦彥清真集箋》)
上一篇:《兩宋詞·周邦彥·浪淘沙慢》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宋祁·浪淘沙近》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