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國語·襄王不許請隧
晉文公既定襄王于郟①。王勞之以地,辭,請隧焉②。王弗許,曰: “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規(guī)方千里,以為甸服,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以備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庭不虞之患③。其馀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寧宇④,以順及天地,無逢其災害。先王豈有賴焉?內官不過九御,外官不過九品,足以供給神祗而已; 豈敢厭縱其耳目心腹,以亂百度⑤?亦唯是死生之服物采章,以臨長百姓而輕重布之⑥。王何異之有?今天降禍災于周室,余一人僅亦守府; 又不佞以勤叔父,而班先王之大物⑦,以賞私德,其叔父實應且憎。以非余一人,余一人豈敢有愛也⑧?
“先民有言曰: ‘改玉改行⑨。’ 叔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以創(chuàng)制天下自顯庸也⑩,而縮取備物,以鎮(zhèn)撫百姓,余一人其流辟于裔土(11),何辭之與有?若猶是姬姓也,尚將列為公侯,以復先王之職,大物其未可改也! 叔父其茂昭明德(12),物將自至。余敢以私勞變前之大章,以忝天下(13),其若先王與百姓何? 何政令之為也?若不然,叔父有地而隧焉,余安能知之?”
文公遂不敢請,受地而還。
【注釋】 ①晉文公:名重耳,晉國國君,春秋五霸之一。襄王: 周王,名鄭。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其弟叔帶伙同狄人攻打周國,襄王逃到鄭國,并向晉國求救。第二年,晉文公殺死叔帶,讓襄王返位。郟(jia): 地名,在今洛陽西。②勞 (lao): 酬謝。隧:墓道,按照周代禮制,天子之墓才能有。③不庭: 不服從朝廷。不虞: 預料不到。④寧宇:安定的居所。⑤內官: 宮中的女官。九御: 九嬪,宮中的女官名。外官: 朝廷的官吏。厭:滿足。百度: 各種制度。⑥是:代詞,這些。服物: 用的物品。采章: 顏色和花紋,古代以此區(qū)分不同等級。臨長: 統(tǒng)治。輕重:指尊卑貴賤的等級。⑦余一人: 周天子謙稱。不佞:沒有才能。叔父: 周天子對同姓諸侯的尊稱。班: 分賜、分發(fā)。⑧愛: 吝嗇。⑨玉: 佩玉。行:行步。古代以佩玉區(qū)分等級,佩玉不同,走路時節(jié)奏也不一樣。⑩改物: 改變制度。庸:用。(11)縮取: 收取。備物: 天子葬禮所用的禮制器物。辟: 同“避”,躲藏。裔土:邊遠地方。(12)茂: 努力。昭: 發(fā)揚。(13)忝: 辱沒。
【譯文】 晉文公既已把襄王接回到郟地王都,襄王便用土地酬謝他。晉文公推辭不要,而向襄王請求讓他死后能以隧墓的禮制埋葬。襄王不答應,他說:“從前,我們先王擁有天下,把首都周圍方圓千里之地作為甸服,其租賦用來祭祀上帝和山川百神,用來供給百官和億萬百姓的用度,用來應付各種意外事變。其他的土地則平均分配給公、侯、伯、子、男,讓他們都有安樂的居所,以順應天地之道,不要遭受什么災害。先王們難道有什么特殊的好處嗎? 宮內女官不過九嬪,朝廷官員不過九品,所有這些只不過用以滿足天神地祇之需罷了,難道敢放縱自己,滿足耳目心腹之欲,從而破壞各種制度嗎? 也只有這些活著以及死后的衣服器物、顏色花紋是用來區(qū)分等級,統(tǒng)治百姓的,天子有什么特殊的東西呢?現(xiàn)在上天給周王室降下災禍,我能做到的僅僅是保住府庫而已,更因為我的無能而讓叔父您費心,我如果私下把先王遺留下來的只能是天子享有的葬禮作為報恩禮物送給叔父您,叔父您就是接受了也會厭惡,并且會指責我的。我自己又怎么敢吝嗇呢!
“古人有這樣的話: ‘改變佩玉就改變了行步節(jié)奏。’ 叔父您若能夠發(fā)揚您的美德,改變您的姓氏和朝政制度,創(chuàng)建自己的天下,展示自己的功績,再收用天子所用的一切,去統(tǒng)治百姓,我就是被您流放到偏僻荒涼之地去,又有什么可說的呢?如果還是這個周室姬姓的天下,叔父您就還是公侯,恢復先王制定的職分,天子所用葬禮還是不改變?yōu)楹冒? 叔父您如果勉力發(fā)揚美德,這些東西就自然會來的。我如果敢于因為報答您對我個人的恩德而改變先人的重大制度,辱沒祖宗打下的天下,那怎么對得起先王和百官呢? 以后怎么發(fā)號施令呢?如果我的話不對,那叔父您是有土地的,在您自己的土地上舉行隧葬,我又怎么知道呢?”
于是晉文公就不敢請求隧葬之禮,接受了襄王的酬謝土地回國了。
【鑒賞】 周襄王在位時期,周王朝已經十分衰落,天子只是徒有虛名的擺設,實際是各諸侯國競相稱霸,此時的霸主就是晉文公。本文充分地反映了晉文公的咄咄逼人,襄王的柔弱可欺。周王室到此時剩下的唯有禮制,就是這最后的一點點東西,晉文公還想要去。襄王不得不使出渾身解數(shù),打消文公的念頭。襄王以禮為武器,一方面說明王室的無私,留下的土地僅夠必須的開銷,其余的都分給了大小諸侯,作為天子,所多的僅僅是“死生之服物采章”而已;另一方面說到自己能夠重新得到王位,雖然完全依賴文公,但這不能成為拿原則作交易的理由,襄王反復申說,雖然言辭婉轉,但卻嚴正堂皇。最后文公只好打消了念頭。清人余誠評道: “晉文復從何處置喙,然亦曲盡衰世君臣意態(tài)矣。” (《古文釋義》)
全文說理,無一筆實寫不許,而是從“非天子不得用隧”,逆筆切入,步步緊逼,理正言直,自使晉文公不得不面慚而還。
上一篇:《古文觀止·李覯·袁州州學記》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漢文帝·議佐百姓詔》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