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①
辛棄疾
夜行黃沙道中①
明月別枝驚鵲②,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③,路轉溪橋忽見。
【鑒賞】 這是一首清新俊逸、綽約自然的寫景詞。
宋孝宗淳熙八年 (1181) 冬,作者被奸佞中傷后罷官,開始在上饒家居,一住十五年。其間有機會充分領略黃沙嶺上下的風物勝景,并寫下數首與黃沙嶺有關的詞。這首詞即現存的五首之一,可見其淡泊瀟灑的一面。
上闋抒寫黃沙山道夏夜的景物和作者的感受。
首兩句空間廣大,從天空到嶺上,將極平常的景物風、月、鵲、蟬巧妙地組合起來,并置于夏夜的背景之中,使其在平常中顯得不平常。鴉鵲驚飛不定,不是盤桓樹枝的隱秘處,而是飛繞在斜橫突兀的枝干上。因為月光明亮,所以鵲鳥被驚起,以為是天亮了; 因為鵲鳥驚飛,自然會引起別枝搖曳。與此同時,知了的鳴叫也有其時間規律,夜間的蟬鳴在習習涼風中更顯得清幽和悅耳。總之,“驚鵲” 和 “鳴蟬” 都是動中寓靜。它們沐浴在“半夜明月” 的清輝中,從而被月色的柔和和情趣所浸潤。
后兩句作者所攝取的空間角度由高而低,轉向對田野的刻畫。他從漫山遍野撲面而來的 “稻花香” 氣中聯想到即將到來的豐年景象。此時此地,作者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歡樂之情已噴薄而出,不可遏止了。報說豐年的主體是那“一片蛙聲”,構想十分奇妙。在作者的感受里,儼然聽到群蛙在稻田里齊聲喧嚷,爭報豐年。先出 “說” 的內容于前,再補“聲” 的來源于后,顯出重點在于 “說豐年”。以蛙聲說豐年,是辛詞的一大創造。
下闋描摹黃沙道上風云變幻、林密路曲的美景。
下闋首兩句視野仍然開闊,從 “星天” 到 “雨山”,再樹一座峭拔挺峻的天地。你看吧,漫天的白云里,閃耀七八顆燦爛的星星; 起伏的群山前,漂灑過三兩點雨滴。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輕微的陣雨。這些都照應著上闋的清幽夜色、恬靜氣氛和樸野的鄉土氣息。“天外” 與 “山前”,都是遙遠而開闊的。末尾兩句筆鋒一轉,視野也縮小到山道上: 山路一打折,走過一座小橋,鄉村林邊的社廟和茅草店就意想不到地出現在眼前。這種遠而忽近、隱而驟明的描摹,說明醉心于豐收在望之樂的作者早已忘記了路途的遠近。
全詞將一些看似平常的景物用口語化的語言加以層次化安排,不加雕飾、不用典故,顯得樸實自然,悠然而起,悠然而住,平淡中顯得淳厚卻更見功力。
上一篇:《趙令畤·蝶戀花》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周邦彥·西河》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