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劉辰翁·摸魚兒》劉辰翁
劉辰翁
酒邊留同年徐云屋三首(其一)①
怎知他、春歸何處,相逢且盡尊酒。少年裊裊天涯恨②,長結西湖煙柳。休回首。但細雨斷橋,憔悴人歸后。東風似舊。問前度桃花,劉郎能記,花復認郎否③。君且住,草草留君剪韭④。前宵正恁時候⑤。深杯欲共歌聲滑,翻濕春衫半袖。空眉皺。看白發尊前,已似人人有。臨分把手。嘆一笑論文,清狂顧曲⑥,此會幾時又。
注釋 ①徐云屋:劉辰翁友人,與劉同年進士及第,嘗任諫官,仕終侍郎。②裊裊:原指聲音回旋不絕,此處形容情感的繚繞。③“問前度”三句:用劉禹錫詩意。唐劉禹錫《再游玄都觀》:“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④剪韭:語出唐杜甫《贈衛八處士》:“問答乃未已,兒女羅酒漿。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⑤恁(nèn):這。⑥顧曲:語出《三國志·吳書·周瑜傳》:“少精意于音樂,雖三爵之后,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故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鑒賞 唐王維曾用俊朗的筆調描述過少年的相遇,“相逢意氣為君飲,系馬高樓垂柳邊”(《少年行》),而劉辰翁的這一首《摸魚兒》,則是用滄桑的筆調寫一場中年人的重逢與惜別。當年金榜題名,同登進士,而今年華老去,意志落空,更何況逝去的歲月中還夾雜著國破家亡的傷痛。所以醉中的劉辰翁苦苦挽留著徐云屋,大概他的心里,也像南朝梁沈約在《別范安成》時的那般悲涼吧:“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及爾同衰暮,非復別離時。勿言一樽酒,明日難重持。”
起筆以疑問入詞,“春歸”這個象征南宋覆滅的意象,劉辰翁曾在許多送春詞中大力描寫。但在這首詞中,劉辰翁卻只是淡淡寫道“怎知他、春歸何處”,“怎知”即意味著“不知”,這大有“欲說還休”的意味,接以“相逢且盡尊酒”,就更有借酒澆愁的氣氛了。
這場相逢也許發生在暮春,落花紛飛的季節。恰如唐杜甫在江南重逢李龜年的季節:“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在《江南逢李龜年》中,重逢之后的回憶,明確地指向盛世的宴樂,今昔對比的強烈使人在靜默中體會到滄桑流變。而劉辰翁在這首《摸魚兒》中,只用“少年裊裊天涯恨,長結西湖煙柳”,模糊含蓄地給我們一絲回憶的影子。“少年”一詞似乎透露出當年的信息,郁結在西湖煙柳上的“裊裊天涯恨”似乎暗示著分別以來的悲苦離恨。接下來的“休回首”三字以決絕的口吻打斷了追憶發生的可能。“但細雨斷橋,憔悴人歸后”,又如一幅畫面般,呈現出分別的情形與多年來的寂寞。斷橋是西湖名景,也是當年臨安的勝景之一,景定三年(1262),劉辰翁在臨安以太學生赴進士試,與徐云屋同年及第。若兩人的友誼發端于此時,那必定和臨安的山水有著絲絲縷縷的聯系,想必這也是為何劉辰翁在明說了“休回首”之后,仍不由自主地又回憶起“細雨斷橋”的原因。
“問前度桃花”三句,反用唐劉禹錫的詩意。被貶在外的劉禹錫多年之后返回長安玄都觀賞花時,發現從前人人爭賞的桃花已經凋零殆盡,不由得發出“種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劉郎今又來”(《再游玄都觀》)的感慨。正如劉禹錫一樣,多年之后,劉辰翁還在回憶著臨安城里、西湖邊那曾經盛開過的花草,可是,“花復認郎否”這疑問問得凄涼,無法回答,因為草木無情,因為榮枯易換。
所有的悲慨都且不去說它吧,在這個匆匆相聚又要匆匆離別的夜晚。下闋以真摯的挽留起筆:“君且住,草草留君剪韭。”“剪韭”暗含了杜甫的詩意,是為友人略備薄酒淡飯之意。“前宵”三句,回憶昨夜歡聚時,把酒言歡與酣歌淋漓的歡喜,但“春衫”二字用唐白居易《琵琶引》“坐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詩意,所以這歡樂中隱含著悲慨。“空眉皺”,似一句嘆息,因為“白發尊前”,因為時光已老。“把手”這一個有力的動作,點醒了離別的難舍。“嘆”字以下,寫與友人相聚時的快樂,但再度以疑問結尾,“此會幾時又”,底色是悲觀的,因為預感此后相聚機會渺茫。
這首詞中用的“春歸何處”“花復認郎否”“此會幾時又”三個疑問都是讓人無法回答的,詞人用無法解答的疑問表達他無法排解的悲苦。歷盡了人世滄桑之后遇見往昔的友人,這在漫長的孤寂歲月中是難得的喜悅,所以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寫詞來挽留他的友人,因此便有這《摸魚兒·酒邊留同年徐云屋三首》。(黃阿莎)
空山結屋圖 【清】 查士標 故宮博物院藏
鏈接 真率會。北宋司馬光任閑職居洛陽時,經常與故老一起游玩聚會,相約酒不過五行,食不過五味,號稱“真率會”。這種士大夫以意趣相投而聚會游宴的形式在當時洛陽蔚成風氣。如文彥博、富弼發起的由13人參加的耆英會,入會者多年過七十、德高望重,并在資勝院建耆英堂,堂內繪入會者畫像,屆時依序主持宴集。此外,文彥博還組織同甲會,入會者都生于丙午歲,亦繪像于資勝院。
上一篇:《兩宋詞·朱嗣發·摸魚兒》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劉克莊·摸魚兒》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