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每多暇,時謁山僧門。
所對但群木,終朝無一言。
我心愛流水,此地臨清源。
含吐山上日,蔽虧松外村。
孤峰隔身世,百衲老寒暄。
禪戶積朝雪,花龕來暮猿。
顧余守耕稼,十載隱田園。
蘿筱慰舂汲,巖潭恣討論。
泄云豈知限,至道莫探元。
且愿效關鎖,于焉微尚存。
這是一首贈人詩,贊美友人無盡上人的禪居生活的閑適和優美,以及詩人同無盡上人相互理解、無言神會的快樂。
詩一開頭就點出身份和隱居生活的特色。詩人隱居,所以絕無“案牘之勞形”,有著閑暇去拜訪好友無盡上人。在友人處,不需要官場的虛偽應酬,可以率性而為,無須無話找話,兩人面對高山流水、茂林修木而不說一句話,任思緒與情感在無言中交流。這是多么令人羨慕的生活! 接著的四聯八句詩是對東林禪居環境的描繪。禪房四周林木環繞,詩人同主人經常對坐無言,以至終日。他們不是話不投機半句多,而是心領神會,沉浸在互相理解的默契之中,是面對優美的大自然,沉浸在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常建語)的禪悟情趣之中了,上人和詩人在這寂定之中已使自己的生命同大自然的永恒融為一體了。東林禪居又面臨山澗小溪的清澈源泉,早晚能欣賞到壯麗的日出日落。峭拔的山峰、茂密的松林,不僅隔斷了山外村莊的視線,也隔斷了無盡上人同塵俗的來往,陪伴上人的、與之交往的,只有身穿百衲衣的僧人、山中未化的積雪,以及不時來采集野果或拿點供品的猿猴。一切顯得多么純潔、單純、古樸! 山中幽居的參禪生活多么讓人留戀和神往!接下來四句,詩人又把思路引向自己。他辭別官場已10年之久,過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力與我曷有哉的田園耕稼生活,物質生活相對來說是清貧的,但精神生活卻是豐富的。秀美的山水使他得以賞心悅目,同無盡上人的交往給他啟發和靈感,令他寵辱皆忘,神怡心曠。詩的最后四句轉入議論,抒發詩人在隱居靜思中的禪悟。“泄云豈知限”用來比擬至道的形式與質的特征,或者說是至道的色相。泄云即到處飄泊不定、形體變化莫測的云彩,“峽云無跡任西東”。佛教主張萬物皆空,色相無非是人或事物暫時呈現出的外觀形式,其本質是無,其精神卻無處不在。《大方廣佛華嚴經》上說: “諸色相海,無邊顯現。”這不正像變幻不定、飄泊無限的云彩一樣,有形卻無定形,有跡卻無定跡,無處不到,無處不在,不知有限制存在;反過來又可說是處處不在,處處無形無跡。這也是“至道”,即“大道”的本質特征。因此說“大道”是無須 “探元”的。所以 《佛本行論》 又說: “因緣生相”,勸告世人“慎勿造因”,起了“因”,就有了喜怒哀樂善惡榮辱的“果”,形成了人生的種種因緣負擔。掌握了至道、大道,就能擺脫因緣,皈依正果,同道一起,無處不在處處在了。這自然是修身養性、皈依法門之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了。全詩前面的整個描繪鋪敘,就是為這兩句闡述的佛理作鋪墊的。詩的最后兩句,詩人又回到現實中來,談自己同無盡上人的行止,表達了對隱居生活和禪居生活的理解和贊美,是全詩主旨所在。
上一篇:禪詩《無事閑快活》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旦出興業寺講》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