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謝逸·千秋歲》謝 逸
謝 逸
楝花飄砌①。蔌蔌清香細②。梅雨過,蘋風起③。 情隨湘水遠,夢繞吳峰翠④。琴書倦,鷓鴣喚起南窗睡⑤。密意無人寄⑥。幽恨憑誰洗⑦。修竹畔,疏簾里⑧。歌馀塵拂扇,舞罷風掀袂。人散后,一鉤淡月天如水。
注釋 ①楝(liàn):落葉喬木,初夏開花。②蔌蔌:形容楝花落下的聲音。 ③蘋風:微風。 ④吳峰:浙江一帶的山。 湘水、吳峰:泛指遙遠的山水。⑤琴書:一種在揚琴伴奏下說唱故事的曲藝形式。鷓鴣:鳥名。南窗:向南的窗子。因窗多朝南,故亦泛指窗。⑥密意:親密的情意。⑦幽恨:深藏于心中的怨恨。⑧疏簾:稀疏的竹織窗簾。
青卞隱居圖【元】王蒙
上海博物館藏
鑒賞 據其內容可知,這首小令當寫于夏日某個清幽夜晚。詞人淡淡著筆,輕輕點染,勾勒出閑逸的生活場景。
詞的上闋于雨潤煙濃處為我們展開了一幅抒情的江南水墨畫:“楝花飄砌。蔌蔌清香細。梅雨過,蘋風起。”梅雨落過,微風輕送,濕了風景,亂了心緒。前面四句點明了時序風物。楝花備細,紛紛下落,在地上層層堆砌,而它的清香卻溫婉輕柔地化入濕潤的空氣里。梅雨過后,夏天不遠了。與謝逸同時代的詞人朱敦儒曾在《望江南》中寫道:“芙蓉香細水風涼。”其中,兩個“細”字的用法頗為相似:不濃郁也不招搖,是“潤物細無聲”(唐杜甫《春夜喜雨》)的清新景象。
緊接著的“情隨湘水遠,夢繞吳峰翠。琴書倦,鷓鴣喚起南窗睡”數句,驟然間拉大了空間的距離,屏風上所繪山水,使人遙想起名勝景色。伏案倦極,不由地依南窗而睡,卻被鷓鴣之聲喚醒。空間由近及遠,同時摻雜著詞人自身的情感,于是詞的主題開始復雜起來。
“密意無人寄,幽恨憑誰洗”下闋從對往事的回憶入筆,繼而寫到眼前的情景,愁情漸漸鋪展開來。晉程曉有詩“平生三伏時,道路無行車。閉門避暑臥,出入不相過”(《嘲熱客》),寫的也是伏暑天氣,人們在家很少出門。情意不能表達,怨恨也無法釋懷,于是只有向笙歌曼舞中求得解脫。“修竹畔,疏簾里。歌馀塵拂扇,舞罷風掀袂”,典用唐駱賓王《競渡詩序》:“便娟舞袖,向綠水而全低,飄飏歌聲,得清風而更遠。”本詞此處筆調輕靈,對仗工整。然而詞人縱然可以耽情歌舞,但終有盡頭:“人散后,一鉤淡月天如水。”唐杜牧有“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秋夕》)與之相通。結尾一句亦是“以淡語收濃詞”(清李漁《窺詞管見》)。明王世貞稱此句:“淡語之有景者也。”(《藝苑卮言》)這時的情事意象已完全虛化,隱入到如水的月光中去了。以景結情且不露痕跡,有白樂天“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琵琶引》)的意境,滋生出一種悵然若失的愁緒。
整首詞以景起始,又以景結束,隱含著懷人的幽思。不論是寫景抒情,還是用前人詩典隱括入律,無不思致縝密、渾然天成。(侯然)
鏈接 源于唐代的說話藝術。說話藝術相當于近代以來的說書,它興起于唐代。唐代除了在佛教寺廟中的俗講、變文之外,在民間還盛行一種說話伎藝。據郭湜《高力士外傳》的記載,唐玄宗在退位以后,每日“與高公親看掃除庭院,芟薙草木。或講經論議,轉變說話,雖不近文律,終冀悅圣情”。由此可見,在盛唐時期,說話伎藝已在宮廷中流行。中唐時期的詩人元稹《酬翰林白學士代書一百韻》“翰墨題名盡,光陰聽話移”的詩句下有詩人的原注云:“樂天每與予游從,無不書名屋壁。又嘗于新昌宅說《一枝花》話,自寅至巳猶未畢詞也。”《一枝花》就是白行簡所寫傳奇小說《李娃傳》的故事。晚唐文人段成式在《酉陽雜俎》續集卷四的《貶誤》篇中有記載曰:“予太和末,因弟生日,觀雜戲。有市人小說,呼扁鵲作‘褊鵲’,字上聲。”段成式所說的市人小說在當時列如雜戲之中,即是職業性說話藝人的伎藝。
逐漸繁榮的宋代說話藝術。隨著商業的繁榮和市民階層的迅速壯大,“說話”藝術(相當于近代的說書),在兩宋時期達到了繁榮興盛。宋代城市中遍布的勾欄瓦肆,成為市民階層娛樂的重要場所,在這里,最受市井百姓歡迎的伎藝就是“說話”。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詳細記載了京城汴京(今河南開封)勾欄中“說話”的盛況,也介紹了當時最為著名的“說話”藝人,其中講史七人,小說六人,說諢話一人。北宋時期“說話”伎藝甚至遍及閭里坊巷,蘇軾在《東坡志林》中有記載云:“涂巷中小兒薄劣,其家所厭苦,輒與錢,令聚坐聽說古話。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顰蹙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南宋時期“說話”伎藝的盛況則見諸周密的《武林舊事》卷六,書中專列“諸色伎藝人”一條,記載了南宋都城臨安(今浙江杭州)勾欄以及宮廷中的各種“說話”藝人的情況,其中演史藝人二十三人,小說藝人五十二人,說經、諢經藝人十七人,說諢話藝人一人。除此之外,在城鎮、鄉村還有大量的進不了勾欄、瓦肆的藝人,他們只能在路邊、廟會等場所進行流動演出,人稱“打野呵”。
上一篇:《兩宋詞·黃庭堅·千秋歲》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無名氏·千秋歲令》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