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樂天《2+2=?》原文|注釋|賞析
一位同志曾經對我講起這樣一個故事: 當年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來我國講學,在北京大學第一堂課上,就出了個算術題問道: 二加二等于幾? 大家愣住了,以為其中必有深奧的學問,沒有人敢回答。半晌羅素說: “二加二等于四嘛,這連小學生也能回答的問題,難道你們大學生回答不了?”他預料到會有這一著的,用意也十分清楚,顯然要大家不必迷信權威,要相信真理。
這故事既有趣味也發人深思。于今有些同志不顧具體現實,絕對迷信權威的思想,仍可經常遇見。最近我畫了一張諷刺吸煙污染空氣的連環漫畫,內容是一位女同志推開會議室的門,一股濃煙奪門而出,將她熏倒在地。末一幅是與會者用擔架把她送去醫院,但每人嘴上仍叼著煙卷,標題是《煙不離口》。畫送去某編輯部,意見是畫尚幽默可取,但因在解放初期,有位領導同志曾講過生產煙卷是國家一筆不小的財政收入,不宜宣傳戒煙。而我這畫,只不過是諷刺了在公共場合吸煙的不良現象,卻也被否定了。
我見到美國雜志的香煙廣告上,醒目地標明: “警告:軍醫署長斷定,吸煙對你健康有危害。”有一位我們駐某國大使館的同志回國述職,也說起那兒政府規定,如廠商在香煙廣告上,不標明“警告——吸煙危害健康”,即不準登出。又說那兒戒煙者甚多。我國香煙產量現居世界前列,一些國際友人見到我國吸煙者如此之多,甚至不少是青少年,大為驚訝。可是在有些同志看來,即使只登載一幅吸煙危害健康的漫畫,起個“警告”作用,也還是不允許的。這些同志只是因為聽說領導有過那一句話,再不敢宣傳吸煙有害了。這和羅素出二加二的算術題,一些大學生不敢答出正確答數,如同一轍。
煙不離口
(畫給空氣污染制造者)
迷信思想在日常生活中也經常遇見。中秋節前,北京王府井百貨大樓專設柜臺出售月餅,顧客圍了幾層,比誰家食品店的人都多。我擠上去一瞧,許多月餅的標價、品種、大小質量,與其他食品店并無二樣,必是同一家食品加工廠的出品無疑。但不少顧客寧愿擠在這兒,多花些時間買上幾個月餅,也不愿到別家小鋪去。同樣的月餅,百貨大樓出售的一定比小鋪的強,似乎二加二并不等于四了。如果因此說我的意思是要大家不去買百貨大樓的月餅,也等于說羅素的本意是不要大學生去聽他講課。然而事實上顧客照樣去百貨大樓買月餅,招牌并未倒掉;大學生當年還照常去聽羅素講課,并未失去對他的尊重。
如果是在先前,我講這些,會走出那么一個人來,指著我的鼻子大聲喝道: “你講這故事是別有用心的! ”如今,按理應該說事情就此完結了吧,可是,未必的,你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不是也會有人出來說你“砍旗”么?
(1978年10月21日《中國青年報》)
賞析 《2+2=?》這篇小雜文,題目標新立異,引人注目。撰寫優秀的小雜文,便是一種創作,“創作”就得“標新立異”,包括題目在內。一個新異的題目,會最早贏得讀者喜悅的一瞥。
作者開門見山引用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在北京大學講學時的一個動人例子,不但點明了題旨,而且要言不煩,語含幽默,引人思索: “不必迷信權威,要相信真理”。這個題旨具有普遍的積極意義。
原來,1921年,在蔡元培先生“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辦學方針下,曾請羅素來北大講學,在當時的學術界影響頗巨。可是,他的學術思想屬唯心主義體系,故而近40年來,幾乎已湮沒無聞了。作者寫此稿時,正值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夕,國內學術思想開始活躍,因此,得以巧引其例。這就緊緊地拴住了讀者的心。
接著,作者針砭了兩樁時弊:一是針砭某些報刊編輯迷信權威,二是針砭顧客迷信金字招牌。
因礙于解放初期某位“領導同志”關于制煙卷有不小的財政收入的“訓辭”,竟成了長期“不宜(實為“不準”)宣傳戒煙”的禁令!作者痛感我國吸煙者之眾,為害之烈,不準宣傳禁煙之弊,巧妙地從國外引進兩則明令“禁煙”的實例,借他山之石,以攻我之錯,甚有力度。
另一樁是針砭世人購買完全同一質量的月餅,不在近處小鋪從容選購,卻要擠車排隊跑到王府井百貨大樓月餅專柜搶購,真是迷信金字招牌到了愚蠢的程度!
作者在針砭這兩樁時弊之余,每段的結尾都與“二加二等于幾”的算術題回環勾連,時時呼應,顯得緊湊。
末段,忽地走出一個人來,指著作者的鼻子大聲喝道:“你講這故事(“故事”二字,不妨改為“些”)是別有用心的!”筆鋒陡轉,跌宕有致。特別是文末: “你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不是也會有人出來說你‘砍旗’么?”響鞭一聲,戛然而止,具有分外的驚心偉力!
上一篇:李商隱《虱賦》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胡秋原《“中日親善”頌》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