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原·小時候》中外哲理詩賞析
小時候,
我不識字,
媽媽就是圖書館。
我讀著媽媽——
有一天,
這世界太平了:
人會飛,
小麥從雪地里出來,
錢都沒有用……
金子用來做房屋的磚,
鈔票用來糊紙鷂,
銀幣用來飄水紋……
我要做一個流浪的少年,
帶著一只鍍金的蘋果、
一只銀發的蠟燭,
和一只埃及國飛來的紅鶴,
旅行童話,
去向糖果國的公主求婚……
但是,媽媽說:
“現在你必須工作。”
童年是人一生中最幸福的時期。它不僅天真爛漫、無憂無慮,而且充滿了幻想,每一顆幼小而純潔的心靈都可以在幻想中自由飛翔。
1941年,一個19歲的詩人用他尚未泯滅的童心為我們勾勒出一個美麗的世界:可以展翅飛翔在藍天里的人,居住在金碧輝煌的房子里,他們衣食無慮,亮閃閃的銀幣可以用來打水漂;一個渴望走遍天下的少年,帶著蘋果和蠟燭,騎在埃及紅鶴的背上遠行天涯,而糖果城里嬌美的公主正等待著她的白馬王子的到來……
但是,令人遺憾的是:幻想僅僅是幻想,通往這個美麗世界的道路并未開通。當時,詩人所置身的現實世界是非常嚴酷的。抗日戰爭正進入最艱難的階段,面對兇惡的日本侵略者,抗日武裝力量正在進行艱苦卓絕的斗爭,用熱血和生命換取民族的自由和尊嚴;炮火和硝煙里的中國人民正在饑餓和災難中苦苦掙扎……
幻想是現實社會的反映,這首詩反映出詩人和戰亂中的人民對安居樂業生活的祈盼。
這首詩結構方式很特別:開始不直接寫小時候的幻想,卻從寫媽媽入手:“小時候/我不識字/媽媽就是圖書館/我讀著媽媽——”最后又以媽媽的話作結:“但是媽媽說:/‘現在你必須工作’。”這種首尾呼應的寫法除了造成一種較為完美的結構方式之外,更重要的是和詩中所寫的幻想內容兩相對照,形成巨大的反差。“媽媽”在這里所代表的,不是人們經常理解的溫暖與慈愛,而是一種和幻想相對應的理性和智慧的力量。她告訴孩子,同時也告訴所有渴望幸福的人: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充滿了崎嶇和坎坷,要戰勝困難,實現理想,必須靠自己的不懈努力和辛勤工作。這種蓽路藍縷式的工作是艱苦的,但又是勢不可免的, 只有敢于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其光輝的頂點。
這樣一個結論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中,對于鼓舞抗日軍民的斗志是起到了積極作用的。對于作者自己,一個涉世未深年僅十九歲的青年,能對人生和社會有這樣深刻的認識,也是難能可貴的。
上一篇:《尼采·孤獨》中外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艾青·希望》中外哲理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