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
斷云一葉洞庭帆,玉破鱸魚霜破柑。
好作新詩繼桑苧,垂虹秋色滿東南。
洞庭,注者或謂太湖別名,非;乃山名,指江蘇蘇州西南太湖中二小島,洞庭東山(今與陸連)、洞庭西山。桑苧,注者或謂即桑麻,代家鄉,亦非;乃人名,桑苧翁陸羽,唐詩人,隱居太湖南之苕溪,常與詩僧皎然等游東山。垂虹亭,宋仁宗慶歷間所建,在太湖東側吳江垂虹橋上。詩題與末句給全詩定位:詩人在垂虹亭上遠眺東山一帶太湖秋色。
首二句以散點式結構寫一角風景,物象明麗,格調俊爽。詩家共知,寫景詩需抓住地域與季候特征,以帆、鱸魚、柑寫江南秋色,原不足奇。但首二句能在老套的結構里,注進一些審美障礙,引起讀者發現的興味。果樹收獲與水產捕撈季節,太湖應舟船繁鬧,但詩人卻夸大那“一葉”:一帆遠去,其輕其白有如天上淡云折落一翼。秋水澄明、秋霄朗凈,云、帆、水相溶一色,江天寥廓景象因之突出。以詩境與實境的距離,以常中之異強化了審美功能。第二句信息更充分,它略去了“語言鏈條”中被詩學認為累贅的“連節”,讓不同意象簡潔緊湊地處于一句,增大了意象密度。句中兩用“破”字,頗耐咀嚼。詩人《將至苕溪戲作呈諸友》有句云:“縷玉鱸堆案,團金菊滿洲”,讀之則“玉破鱸魚”可豁然而通:細切的鱸魚,潔白如玉。“霜破柑”,破字用如“破顏”之破,有“改……為……”的意思,語意即霜使柑桔由綠色變為金黃。皎然《洞庭山……桔樹歌》有句云:“九月十月爭破顏,金色離離色殷殷”,可證破字用法。第二句七個字包含的意象極為豐富生動,詩人表現的視覺對象、場景,能在讀者“心眼”中喚起種種動態表現。刻本或作“金破柑”,則全句構成二比喻,句中藏對,亦饒興味。但作“霜”字,使無生命的霜有了生氣,亦佳。二句中帆、魚、柑三物象聯并而列,突現了垂虹秋色的迷人之處。
桑苧一詞既如前解,則三、四句為倒置,理順應是:因垂虹秋色彌滿東南大地,我真想繼踵桑苧翁,卜居洞庭,好時時寫出新的詩篇。七絕第三句每為全篇轉折之關鍵,先寫結果,再寫原因,突兀有力。而原因一句,又是一、二句寫景基礎上的兜結,隔開一筆,再應前文,又生似斷還聯之趣。這樣全詩在章法上給人新鮮多變之感,愛之而欲居之的心情又顯得懇摯自然。史載米芾冠服效唐人,風神蕭散;又不與世俯仰,從仕數困。他歷經洞庭、苕溪,有感于陸羽、皎然行跡,詩中作山泉林澗之想,當是情理之中。
上一篇:王昌齡《重別李評事》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陳師道《謝趙生惠芍藥三絕句(選一)》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