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洲壩
位于長江西陵峽口的南津關,是我國目前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1981年1月4日正式截流,6月第一期工程完成通航發電。其壩址距三峽出口南津關2.3公里,上距三峽大壩壩址中堡島37公里,下距宜昌市城區中心4公里,葛洲壩主要由3座船閘、兩座水利發電廠房、27孔泄水閘、6孔沖沙閘和9孔泄洪閘等主體建筑組成。大壩全長2606米,壩頂高程70米,總庫容15.8億立方米,總裝機容量271.5萬千瓦,年平均發電量為157億度。一號船閘和二號船閘可通過萬噸級大船隊和各種客貨輪,也是世界上目前最大的船閘之一。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本身也是長江三峽線上的重要旅游景點。壩頭兩端是花果遍地的林蔭公園,兩岸綠樹成行,花園錦簇,寬闊筆直的交通大道。每當麗日當空,登壩遠眺,只見南津關白云悠悠,水面之上,碧波蕩漾,船閘上下,行輪如梭,泄水閘內,江濤滾滾,水聲如雷,氣勢恢宏。入夜,壩上壩下,星光閃爍,銀花四射,宛如神話中的水晶宮殿一般。〔現代散文〕 舉世聞名的萬里長江第一壩——葛洲壩樞紐工程,已經成為海內外旅游者心馳神往的地方。英國前首相卡拉漢到工地參觀,他請司機把汽車開慢一些,好讓他仔細地看。卡拉漢先生說:“你們的工程,是激動人心,富有想象力的,就是中國的第一個皇帝,也沒有能征服長江。”美國一家雜志稱葛洲壩工程為“中國的新長城!”
長江,源遠流長,雄偉壯麗,水量豐富,氣勢磅礴。葛州壩水利樞紐工程,位于長江三峽出口處宜昌市南津關以下4公里。宜昌,古稱夷陵。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歷史上著名的“夷陵之戰”就發生在這里,奔騰的長江,經過峭壁對崎、礁石林立、灘險流急、長達200公里的三峽,沖出西陵峽的南津關口,立即由東急轉向南,來了一個九十度的轉彎,河谷驟然開朗。江面由南津關口的300米,到葛洲壩處擴展為2200米。使人頓感水闊天寬,心曠神怡。
萬里長江上的第一座大壩,好似長龍臥波,橫立在南澤關以下3公里的江面上。這樣一來,“灘如竹節稠,灘灘鬼見愁”的險要航道,從根本上得到了治理,變成四季平安的黃金水道。旅行于長江的旅客,當輪船進入峰回水轉、天高流急的三峽航道時,可以飽覽兩岸怪石嶙峋、幽深秀麗的奇山異景,而不必再為渦漩洶涌、灘多水急犯愁了。
兩座電站廠房,建筑得十分瑰麗壯觀,裝飾藝術是全國第一流的,外面墻壁、窗臺和屋檐接觸處為深綠色,墻面是淺綠色,而28根巨大的柱子,15米高的大窗框和屋頂飛檐,又是純白色的。從遠處看,深綠、淺綠和純白,色彩分明,十分悅目。室內,墻壁上鑲嵌著黑色的瑪賽克,地面則為深綠色加白石子一米見方的水磨石輔成,吊頂為3米見方的紅色梅花形方格網圖案。離地面兩米的墻壁上,四周皆為80厘米寬的燈帶,日夜放出柔和的燈光。大鋼架玻璃窗,均鑲著藍色吸熱玻璃。兩座電站廠房,仿佛兩座巨大的藝術宮殿。電站操作大樓旁,有一座84米高的銀白色的微波塔,高聳入霄,更為長江第一壩增添了美感。強大的電流,通過密如蛛網的高壓線,飛向湖北、四川、湖南、河南等省,把數不清的夜明珠撒向祖國大地。
應該感激設計人員的巧妙構思,不僅規劃了舉世矚目的宏偉工程,還把葛洲壩規劃成花園般的風景區。工程全部建成之后,風景秀麗的水上公園也就形成了。整個風景區,有山有水,有花有草,有亭臺水榭、畫舫游廊。沿江兩岸都將是綠萌遍地、奇花異卉的江蔭大道和街心公園。庫區附近,還將新建許多療養院、休養所,為中外旅客興建一些別墅、茶舍。你愿意游覽庫區,可以駕駛游艇追波逐浪,你喜歡釣魚,可以拿起魚竿靜坐水邊;你愿意欣賞庫區之夜,可以推開窗戶,看人間的水晶宮殿如何富麗堂皇、千姿百態……一位八十高齡的美國女畫家安東特·威金說:“我游覽過上百個國家,中國壯麗的長江、神奇的三峽,是我游覽的高峰,是我游覽的高峰。”當她游覽了葛洲壩,看到這座具有世界水平的工程時,老人眼睛閃亮了,連聲說道:“了不起,了不起!這是中國人民的驕傲!”
(紀卓如 李華章)
〔民間文學〕 相傳在遠古時代,長江三峽一帶山勢陡峭,水流湍急澎湃,每到西陵峽下,更是灣多流急,險漩重疊,無數過往船只往往在此船沒人亡。此種慘像深深刺痛著峽江岸邊一位青年漁夫的心。他發誓,一定要在此探出一條航路來。于是他駕著一葉扁舟,頂風迎流,撐著船篙,左尋右探,慢慢探測起來。一日又一日,一月又一月,經過多次反復的觀測和探尋,他發現江中有一塊堅硬無比的暗礁,因深藏水中,水大流急,船夫們估摸不準,往往在躲閃急流的時候不意卻撞上了暗礁。他決定在風大流急的時候再作最后一次探測。一天,狂風大作,大雨傾盆,濁流沖天。青年漁夫駕著扁舟向江心中間沖去,當他的船篙剛剛觸到暗礁時,一個巨浪打來,將他拋入江中,將船掀翻過來,擱在了這塊礁石上。雨過天晴之后,人們看到在江中出現了一個小扁舟形的小沙洲,清晰地向船夫們標志著這里的航向。于是船夫們就把它叫作“擱舟壩”。
不知又過了多少年,江水中的沙土淤積,使“擱舟壩”的面積逐漸延伸擴大,并在此厚積了肥沃的土壤,長出了綠油油的野草。一位姓“葛”的江邊人家看中了這塊風水寶地,將全家遷到壩上,墾荒種植,慢慢發展繁衍出一個“葛”姓村莊,于是“擱舟壩”就慢慢演化成了今天的“葛洲壩”。
(李強 整理)
上一篇:描寫《菱湖》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蟂磯》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