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連環》言情贈友詩歌
送別
銷魂時候①。正落花成陣,可人分手②。縱臨別重訂佳期,恐軟語無憑③,盛歡難又④。雨外青山,會人意,與眉交皺。望行舟漸隱,恨殺當年,手栽楊柳。別離事,人生常有。底何須為著,成個消瘦⑤。但若是兩情長,便海角天涯,等是相守。潮水西流,肯寄我,鯉魚雙否⑥。倘明年,來游燈市,為儂沽酒。
這是一首送別詞,詞中突出“離別”二字,以直率之語,抒宛轉之情。自古以來,最令多情人傷心的,就是離別;多情傷離別,又是古代詩詞最常見的抒情主題之一;而有情人在秋風中離別,自更凄涼。宋代大詞人柳永《雨霖鈴》正是秋日送別的千古絕唱;史鑒此詞,也是秋日送別,其情深境曲,在明人詞中,殊為罕見。
詞之首,以“銷魂時候”一句領挈全篇,既提出主題,又渲染出哀傷的情感氛圍。此不言離別,卻言銷魂,以銷魂暗含離別,更深一層。江淹《別賦》云: “黯然消魂者,唯別而已矣。” 自此以降,歷代文人極寫離情,舒泄別緒, 各有心懷, 各臻其妙。 或謂 “離恨怡如春草, 更行更遠還生” (李煜 《清平樂》 ) ,以春草喻情,尤增萋萋不絕之感; 或謂 “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王實甫 《西廂記》 ) ,以秋景融淚,更添哀婉刻摯之愁。這里,“銷魂”二字,兼括不絕之情,刻摯之愁。“正落花成陣,可人分手”,一語緊鎖,點明時、事,以 “落花”狀風景之凋零,以 “可人”言相別之艱難。“縱臨別”句又深一層,縱然后會有期,仍 “恐軟語無憑,盛歡難又”。此化用“恐擬佳期又誤”句意,卻變以絕望之 “無憑” “難又” ,襯起 “銷魂”,與柳永詞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有同工異曲之妙。“雨外青山”、“行舟漸隱”,是詞人置身其境的深切感受。青山在雨際朦朧間愈為朦朧,行舟漸隱于茫茫水際拉開了空間距離,而詞人正通過畫面的逐漸模糊和 “可人”遠去的舟影,加深了離情,牽動了別緒。詞上片收束處,忽作重語: “恨殺當年,手栽楊柳”。當年共栽楊柳,而今天水一方,楊柳依依,人今何在?如此情傷,全在 “恨殺”之中。“當年”二字,蘊含多少美好回想。“當年不肯嫁春風,無端卻被西風誤” (賀鑄 《踏莎行》 ) 的悔恨之情,“當時輕別意中人,山長水遠知何處” (晏殊 《踏莎行》 ) 的迢遞之情,喚醒了詞人心中的珍貴記憶。而 “楊柳”一詞,更是自古傷心離別的象征: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 《詩經》 ) ,“羌笛何須怨楊柳” (王之渙 《涼州詞》 ) ,“楊柳岸,曉風殘月” (柳永 《雨霖鈴》 ) 組成系列意象,積淀于詞人感傷的心里,由此可見,這里的 “恨殺”,寄寓了詞人對人生自古離別怨情的極度發泄,感人至深。
詞的下片,脫出悲怨氛圍,達觀抒懷,直率中藏宛轉,淡語間出深情。“別離事,人生常有” ,寄無限感慨,萬千愁緒已在欲言不言之中。“底何須為著,成個消瘦”,化用李清照 《鳳凰臺上憶吹簫》 “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柳永 《鳳棲梧》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詞意,益見人之消瘦形影。離別事遽,相思情長,詞人于消瘦中陡起三層遐想: “但若是兩情長,便海角天涯,等是相守”,將 “行舟漸隱” 的時空距離頓時聚合,使形雖離而神相契; “潮水西流,肯寄我,鯉魚雙否”? 此借潮水寄情,假古詩之意托興,又將 “軟語無憑”句找回,使心物渾然一體,兩情相合無間; “倘明年,來游燈市,為儂沽酒”,設想愈為具體,相約有期,從而釋解 “盛歡難又”之哀怨。合此三層意蘊,“別離事,人生常有” 的超然境界才得以構成。然而換言之,構成詞人超然境界的三層意蘊皆建立在假設的基礎上,一當落實到現實中,也就化為烏有,留下的又只能是 “軟語無憑” “盛歡難又”的無窮無盡的迷惘與惆悵。
該詞明為送別,暗寫相思,感情充盈,愛意纏綿,詞中既不見人,亦不敘事,然卻人事俱全,情真意切。詞人于 “銷魂”之際,既有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李商隱 《無題》 ) 的情感氛圍,又有 “相見爭如不見,有情還似無情” (司馬光 《西江月》 ) 的滿懷愁緒; 既有 “相思本是無憑語,莫向花箋費淚行” (晏幾道 《鷓鴣天》 ) 的曠達心襟,又有“相思難表,夢魂無據,唯有歸來是” (歐陽修 《青玉案》 ) 的深切渴求。而“魂銷”之后,詞人心中存有一片虛幻縹緲的希望的空間,內含無窮情愫,更能引起讀者心靈的交感與一種深沉美的接受。
注釋
①銷魂: 情之所感如魂將離體。“銷”與“消”通。②可人: 本做有長處可取之入解。后作心中可愛之人解。 ③軟語: 柔婉的話語。 《維摩經》: “所言誠諦,常以軟語。” ④盛歡: 達到極點的歡快情緒; 又:再。⑤底: 底事,什么事。這里是說為什么事把人弄得消瘦。⑥鯉魚雙:古詩: “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童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后代指書信。
上一篇:《見方云臺題壁》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賀新郎》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