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經典·杜甫《又呈吳郎》七言律詩原文|翻譯|賞析|注釋
杜甫
堂前撲棗任西鄰①,無食無兒一婦人。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②! 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③。已訴征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④。
【解題】
此詩作于大歷二年(767)。時杜甫在夔州,原住瀼西草堂,西鄰有一貧困寡婦常至堂前打棗子吃。是年秋杜甫遷居東屯,將瀼西草堂讓給來自忠州的親戚吳郎居住,曾有《簡吳郎司法》一詩提及此事。這姓吳的親戚遷來后即插上籬笆,意在防止別人來撲棗,寡婦向杜甫訴苦,于是杜甫又寫了這首詩送給姓吳的親戚,所以這是一封詩的信札。呈:送。吳郎:姓吳的親戚,名不詳。詩中寫了詩人對貧困寡婦的同情,委婉批評吳郎插籬笆的舉動,并從寡婦之苦聯想到兵荒馬亂給廣大人民帶來的痛苦,詩人為此涕淚沾巾。仇兆鰲注云:“此詩是直寫真情至性,唐人無此格調,然語淡而意厚,藹然仁者痌瘝一體之心,真得三百篇神理者?!?/p>
【注釋】
①撲:打下。任:聽任。②二句意謂如果不是因為貧窮怎會有這樣(撲棗)的事? 只因她心里害怕所以我們反而應該對她親切些。寧:豈,怎。緣:因為。轉:反而。須:必須,應該。③二句意謂婦人提防著你這位遠客雖然是多事過慮,但你插上幾根籬笆卻很像真的拒絕她了。④二句意謂她已經訴說過被剝削得只剩下幾根骨頭了,我想到戰爭帶給人民的苦難不覺熱淚滿巾。上句可與《白帝》詩中“哀哀寡婦誅求盡”參證。征求:征收,剝削。貧到骨:窮得只剩身上的骨頭。戎馬;戰爭。
上一篇:杜甫《閣夜》七言律詩原文|翻譯|賞析|注釋
下一篇: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五言古詩原文|翻譯|賞析|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