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樓扶·沁園春》樓 扶
樓 扶
登侯濤山①
開辟以來,便有此山,獨當怒濤。正秋空萬里,寒催雁信,塵寰一簇②,輕等鴻毛。小可詩情③,尋常酒量,到此應須分外豪。難為水④,算平生未有,此番登高。飄飄。身踏金鰲⑤。笑終日風波無限勞。看檣烏縹緲,帆歸遠浦,廛魚雜沓⑥,網帶馀潮。待約詩人,相將月夜,取次攜杯持蟹螯。乘桴意⑦,問誰人領解,空立亭皋⑧。
注釋 ①侯濤山:據《延祐四明志》卷七載:“招寶山,在(定海)縣東八里,一名侯濤山,為海控扼,舊稱山下有蚌生明珠,往來波濤之間,漁舟或得之,即光耀逼人,駭浪繼作,不可行,投之乃止。大洋陰晦夕,或見光彩,近則隱藏。宋梅麓樓公扶有詞云《沁園春》(略),詞鐫崖石,今無存。”②塵寰(huán):人世間。③小可:即尋常意。④難為水:化用唐元稹《離思》:“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⑤鰲(áo):傳說中的大海龜或大鱉。⑥廛(chán):通“纏”,束。雜沓:眾多紛雜貌。⑦乘桴(fú)意:傷己不遇意。語出《論語·公冶長》:“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桴:小筏子。⑧亭皋(gāo):水邊高地上的亭子。
鑒賞 這是一首刻在崖石上的詞。起筆凌空而下,氣勢不凡。“開辟以來,便有此山”,以亙古荒遠的歷史點出此山的年代久遠,接一句“獨當怒濤”,又進一步寫出在漫長歷史中,侯濤山宛如一位屹立于水天之間的巨人,備經風雨大浪沖擊而不毀的形象。古今興亡,唯此山不改面貌,對侯濤山的贊美與驚賞溢于言表。一個“正”字,引出秋日登高時天闊云淡之景。秋空萬里如洗,群雁排開,一字飛來。此時俯瞰人間,猶如一簇鴻毛,于是高蹈之情頓起,豪興激情涌發。
“小可詩情,尋常酒量”,這平日的詩情酒量怎配得上如此雄偉壯麗的侯濤山,此時此刻,應是“到此應須分外豪”。以“小可”“尋常”對比“分外”,又加上“應須”二字,一醉方休的酣暢豪情躍然紙上。“難為水”化用唐元稹“曾經滄海難為水”(《離思》)之意,卻將兒女柔情轉為凌云健筆,意為此景平生未見。上闋以“登高”結尾,既點明詞題,又以“此番”二字強調,不是不曾登山,也不是少觀美景,只是此景豪邁,蕩人心胸。這與“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漢曹操《步出夏門行》)的壯美相似。于是強烈的情感仿佛噴涌而出,自然率性,豪放曠達。此番登高望遠,眼前之景予人排山倒海般的大浪沖擊,更襯托出侯濤山的壯觀崔嵬。
下闋換頭意轉舒緩,由景入情。由山海之景觀與秋云之遼闊,引發出詞人高蹈之暢想。“飄飄”二字,既指海風吹來的快意,又指內心情緒的飄蕩。以“金鰲”喻侯濤山,以“身踏”寫出這份快意。唐、宋時代,皇帝殿前的臺階上刻有一只大鰲,翰林學士、承旨等官朝見皇帝時,要立在臺階的正中,所以稱入翰院為“上鰲頭”。此處用“身踏金鰲”,應有深意。登上皇帝殿前的鰲頭,是風光名利的象征,而在自然遼闊的風景中,也有踏上鰲頭的快樂酣暢。“笑終日風波無限勞”更進一步表明詞人視世間名利為過眼煙云的思想。這是如《老子》里“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的明智,也是如蘇軾在道中遇雨時的淡定瀟灑:“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定風波》)
山水圖 【明】 蕭云從 上海博物館藏
轉筆再度寫景,“看”字引出海面風帆縹緲、漁船歸港、滿艙魚蝦、黃昏時漁歌唱晚之晚潮漁家圖。這船帆的歸港、漁家的適意、勞作后豐收的喜悅以及夕陽西下海潮拍岸的美景,讓詞人沉醉于此。他的賞愛觸發了想象,于是興致勃勃地計劃著要再約幾位志同道合的友人,在明月如鏡的夜晚,來這山海之間,持杯歡飲,品嘗蟹螯。酒興激起詩興,他們還要吟詩作賦,不醉不歸。到那時,定不再有“小可詩情,尋常酒量”,也會永遠忘記“終日風波無限勞”。這縱情的豪興似乎要將詞作帶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的盡興中。
然而,“乘桴意,問誰人領解,空立亭皋”這最后一句卻陡然跌入現實,剖白出一份無人可解的志向、無處施展的抱負。南渡以來,南宋君臣偏安一隅,不但不思收復故土,反而沉迷游樂。樓扶此刻的詞意所指,或許便是立志救國的決心。然而海天遼闊,無人能理解他的感嘆。于是在“空立亭皋”中,豪興歸入慨嘆,留給讀者深遠的思索。(黃阿莎)
鏈接 延緩南宋滅亡的“端平更化”。紹定六年(1233),權相史彌遠在專權26年后病死,理宗親政,改次年為端平元年(1234),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變革,史稱“端平更化”。因個別重大措施一直貫穿到淳祐,也有人稱之為“端平淳祐更化”。在政治上,理宗拔賢黜佞、慎選宰相、親擢臺諫,糾正了寧宗嘉定以來權臣獨相的局面。理宗還取消堂除陋規、減少官吏權攝、控制取士人數、嚴格升遷制度以整頓吏治,使朝政較為清明,出現了一批忠勤體國的良吏。但吏治整頓未在根除弊源上著力,雖略見起色,但收效不大。在經濟上,理宗首先致力于整頓幣制,嚴格會計制度,實行節用方針。同時加強國家專賣和防止私售以整頓鹽業,并廣泛推行屯田,以穩定邊境地區和解決軍糧不足。財政整頓取得了較好效果,但只講究“斂財”而不注重“生財”,仍無法根本改變財用支絀的局面。在軍事上,理宗采取積極抗御措施,也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但在決策上有得有失。積極防御戰略使宋軍在四川、京湖、兩淮三大戰場上都能較有力地抗擊外族進攻。在文化上,理宗大力尊崇理學,擢用理學之士,使理學從民間學術一躍成為官學,由一種社會學術思潮一躍成為王朝的統治思想,給后世以巨大而深遠的影響。理宗也因而成為理學官學化進程中舉足輕重的君主。“端平更化”是在南宋王朝積弊頗深的情勢下進行的,是宋理宗中興圖治的主要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以軍事和文化上的成效最為顯著,延緩了南宋走向覆滅的進程。但總的來說,“端平更化”有始無終,并不徹底,沒有也不可能使南宋真正“中興”,從而避免滅亡的命運。
上一篇:《兩宋詞·陳人杰·沁園春》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李昴英·沁園春》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