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道疏槐出老根,高甍巨桷壓山原。
宮前遺老來相問,今是開元幾葉孫?
此詩為平淮蔡后歸途所作。李司勛即李正封,時任司勛員外郎。連昌宮,唐別宮名,在今河南宜陽縣。
“夾道疏槐出老根,高甍巨桷壓山原。”這兩句詠前朝遺宮連昌宮。詩人一行帶著勝利的喜悅路過這里,離宮便赫然目前。低處所見,夾道古槐,如同長安城中古槐一樣象征著皇家氣度的樹木,此刻已稀稀疏疏,便知即有殘缺失落也無人補植了;且地面時時露出老根,可見其盤突糾纏,則路面為風雨侵蝕沖刷的殘損之狀不難慨見;高處所見,分巖絕壑,宮殿屋脊高張,挑檐方椽井然,仍有著威鎮山原的氣勢。詩句沒有過多的修飾,便活現出當年離宮的殘狀。離宮前的古槐日漸稀疏,道路失修,正是多少年國勢衰微的一個象征。詩人如此仔細觀察與描寫,既緊扣詩題,又為人物活動提供一個場所和背景,而這背景,作為盛唐時代唐玄宗的離宮,在詩里無疑是帶有象征色彩的。
“宮前遺老來相問,今是開元幾葉孫?”遺老,指經歷世變的老人。今,即今上,指唐憲宗。當詩人一行在宮前低徊之際,一位白頭野老問及時事,見長安棋局更新,朝廷有振作氣象,便急急問道:當今的皇上是開元玄宗皇帝的第幾代孫子?詩歌就此戛然而止。這里的問而不答,重要的倒不是略去答案以微見含蓄,而是有意突出強調詢問時的熱烈情感和潛在的期望。野老身經理亂,追念故君,兼懷盛世,試想,這宮前一問中涵融多少情味!
詩人途經離宮,所見所聞所感自難三言兩語了結,而獨選宮前相問這一情景,大有深意在。中唐以后,唯憲宗銳意圖強,先后評定劉辟、李錡,討平淮蔡之役,更是削除國家十年心腹大患,一時聲威大振,史稱中興。從某種角度看,詩人正是在此以連昌宮為背景,借野老口吻,以媲美開元盛世的厚望寄于憲宗。如此寫來,既使詩歌免入俗媚歌功頌德的泥淖,又能含蘊豐厚的時代內容和復雜多樣卻積極向上的情思。每每以剛直峭峻之筆造成詩情搖曳之趣,是韓愈詩歌看似直白卻仍動人的主要因素。這首詩正是這樣。
上一篇:竇常《七夕》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王建《宮詞一百首(其五十三)》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