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杜浚·樓雨》原文賞析
曉雨天沾草,蕭蕭牧馬群。鼓鼙喧絕徼,部落擁將軍。仆病炊無術,僧慳屐不分。兒童生故晚,正誦美新文。
作者是清初著名遺民詩人,詩學杜甫,尤擅五言,蒼樸沉郁,骨力堅卓。陳綱《變雅堂文集序》:“皆出于忠君愛國之誠心,其詞旨或跌宕怨誹,然變而正,怨而不激,有《離騷》之遺風焉。”
詩的前四句寫清廷貴族圈江南良田為牧場,破壞農業的情景。“曉雨天沾草,蕭蕭牧馬群。”清軍改變不了游牧習氣,無數良田被糟蹋成無邊牧場,透過清晨雨簾,只見青草芊綿伸向遠方直接天幕,清軍的一群群戰馬在草甸上蕭蕭嘶鳴。“鼓鼙喧絕徼,部落擁將軍。”士兵好像在長白山下遙遠的草原邊疆線上,擂響大鼓小鼓,一片喧鬧之聲。“絕徼”,極遠的邊境,一座座帳篷護衛著將軍。只二十字概括了滿族的騎射生活、八旗制度以及將軍們的跋扈。詩人為湖廣黃岡人,出身仕宦之家,父祝進為明進士,本人為明太學生、副舉,現在見清朝貴族如此囂張,悲從中來,自可意會。后四句,“仆病炊無術,僧慳屐不分。兒童生故晚,正誦美新文。”寫國破家亡后的困頓以及兒童毫無失國之痛的感受,情調更悲噎。詩人經歷明末滄桑巨變,自家鄉流落南京,卜居雞鳴寺山下,茅屋數椽,不蔽風雨,生活貧苦至極;加上清朝貴族破壞江南農業生產,他的生活陷入絕境:夏則缺糧,冬則無柴,所謂“往日之窮,以不舉火為奇;近日之窮,以舉火為奇”。“仆病炊無術”是真實寫照。這陰霾的雨天,無米下鍋,寺僧又極慳吝,不肯將木屐等雨具借出,詩人就無法外出告貸,只得全家挨餓了。酸楚悲嘆,凄惻感人。可憐兒童生得太晚,不能體味亡國之苦,讀的卻是歌頌清朝的文章。“美新”是西漢文學家揚雄于王莽篡權號“新”時寫的《劇秦美新》,該文贊頌新朝,極盡獻媚阿諛之能事,歷代文人恥之。這兩句極沉痛,說兒童們不知門外茫茫草地原是一片良田,當然更不會知道江南人民遭受大屠殺時的場景了,而詩人瞻念前景真不寒而栗,更理解自己寫作的責任了。
這首詩寫雨晨登樓所見,觸景生情,悲從中來,委婉地表達了與清朝貴族對抗的心志。
寫尋常眼前事物,初若無奇,反復吟誦,用心愈出,情味愈濃。詩旨沉郁悲愴,正是杜甫本色。詩人在《奚蘇嶺詩序》中說: “夫詩至于真,難矣。”確乎發自肺腑。
上一篇:古詩《葉燮·梅花開到九分》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錢載·橫塘曲》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