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錢公輔·義田記
范文正公①,蘇人也。平生好施與,擇其親而貧、疏而賢者,咸施之。方貴顯時,置負郭常稔之田千畝②,號曰“義田”,以養濟群族之人。日有食,歲有衣,嫁娶兇葬皆有贍③。擇族之長而賢者主其計④,而時共出納焉。日食,人一升,歲衣,人一縑⑤。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婦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數,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歲入給稻八百斛⑥。以其所入,給其所聚,沛然有馀而無窮⑦。屏而家居俟代者,與焉; 仕而居官者,罷莫給。此其大較也⑧。
初,公之未貴顯也,嘗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為西帥,及參大政⑨,于是始有祿賜之入,而終其志。公既歿,后世子孫修其業,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雖位充祿厚,而貧終其身,歿之日,身無以為斂,子無以為喪,惟以施貧活族之義,遺其子而已。
昔晏平仲敝車羸馬,桓子曰⑩: “是隱君之賜也。” 晏子曰: “自臣之貴,父之族無不乘車者,母之族無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無凍餒者,齊國之士待臣而舉火者三百馀人。如此,而為隱君之賜乎?彰君之賜乎?” 于是,齊侯以晏子之觴而觴桓子(11)。
予嘗愛晏子好仁,齊侯知賢,而桓子服義也。又愛晏子之仁有等級,而言有次第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遠之賢。孟子曰(12): “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晏子為近之。今觀文正公之義田,賢于平仲,其規模遠舉,又疑過之。
嗚呼! 世之都三公位,享萬鐘祿,其邸第之雄,車輿之飾,聲色之多,妻孥之富(13),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門者,豈少也哉?況于施賢乎?其下為卿,為大夫,為士,廩稍之充,奉養之厚,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操壺瓢為溝中瘠者(14),又豈少哉?況于他人乎? 是皆公之罪人也。
公之忠義滿朝廷,事業滿邊隅,功名滿天下,后世必有史官書之者,予可無錄也。獨高其義,因以遺其世云。
【注釋】 ①范文正公: 即范仲淹,字希文,北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官至參知政事。“文正”是他死后的謚號。②負郭: 靠近外城。負,背靠。郭,在城外圍所筑的一道城墻,叫外城。常稔 (ren): 常熟,即年年有好收成。稔,莊稼成熟。③贍(shan): 供給。④計: 計簿,賬目。⑤縑 (jian): 細絹。一縑,即一匹絹。⑥斛 (hu): 計量單位,北宋時十斗為一斛。⑦沛然: 充足的樣子。⑧屏 (bing): 退隱。較: 概略。⑨為西帥: 指范仲淹出任陜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等職,鎮守西北邊境。參大政: 參與國政。范仲淹曾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是為宰臣。⑩晏平仲: 名嬰,春秋時齊國大夫、相臣。敝: 破舊。羸 (lei): 瘦。桓子: 姓陳,名無宇,春秋時齊國大夫。“桓子” 是他死后的謚號。(11)齊侯: 指齊景公。晏子之觴 (shang) 而觴桓子: 前一個 “觴”,作名詞,酒。后一個“觴”,作動詞,罰酒。(12)孟子: 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人,思想家、政治家,孔子學說的繼承人。(13)三公: 漢朝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稱為三公,以后泛指居高位的官員。萬鐘祿: 指俸祿優厚。鐘,古代的一種量器,可盛酒或糧食,此作計量單位。聲色:歌舞、女色。孥 (nu): 兒女。(14)廩(lin) 稍: 糧倉,指官府發給的糧食。壺瓢: 葫蘆做的瓢。壺,通 “瓠”,即葫蘆。瘠 (ji): 瘦弱,指病死、餓死。
【譯文】 范文正公,是蘇州人。他一生樂于施舍,就選擇親人中窮困的人、或關系雖然疏遠而有才德的人,都周濟他們。當他剛做高官的時候,便買了靠近外城能常年豐收的良田一千畝,叫做 “義田”,用它來養活、周濟眾多同族的人。使他們每天有飯吃,每年有衣穿,嫁女兒、娶妻子、受災禍、安葬等等都有供給。選擇族中年紀大而又賢能的人主管義田的賬目,按期公布支出和收入的情況。糧食每天每人給一升,衣服每年每人給一匹絹。嫁女兒的給錢五十千,再嫁的給錢三十千。娶妻的給錢三十千,再娶的給錢十五千。安葬死人的錢同再嫁人的錢是一樣的數目,埋葬孩子給錢十千。同族住在一起的滿了九十人,每年收糧食時,給稻谷八百斛。拿這些收入,供給同族住在一起的人,非常充足有余而不會欠缺。退隱回家等待任用的人也供給,做官有職位的停止供給,這就是 “義田” 的大概情況。
當初,范文正公還沒有做高官的時候,就曾經有志于這件事了,可是力量上不能達到,這樣過了二十年。后來他做了西北邊境的軍事統帥,和參與國政,于是才有了俸祿和賞賜的收入,終于實現了他的志向。他逝世后,后代子孫繼續辦理他的事業,繼承他的遺志,像范文正公活著時一樣。范文正公雖然官高俸祿優厚,然而他自己終身安于清貧,死時,遺體沒有好衣服裝殮,兒子沒有錢辦好喪事,他只是把救濟貧窮、周濟親族的道義留傳給他的子孫罷了。
從前,晏平仲乘用破舊的車和瘦弱的馬,桓子說: “這是隱瞞了君主給他的賞賜。”晏子回答說: “自從我做了大官,父親一族沒有不乘車的,母親一族沒有衣食不富足的,妻子一族沒有挨凍受餓的,齊國的士人等待我的接濟才能生火做飯的有三百多人,像這樣,是隱瞞了君主的賞賜呢? 還是顯揚了君主的賞賜呢?” 于是齊侯就拿晏子的酒來罰桓子喝。
我曾愛晏子喜好仁德,齊侯認識賢才,桓子服從大義。又愛晏子的仁德有等級,說話有次序: 先是父族,其次是母族,再其次是妻族,然后才說到那些關系疏遠的賢人。孟子說: “親近親人就仁愛百姓,仁愛百姓就能愛惜萬物。”晏子的行事是近于這話了。現在看范文正公的 “義田” 事情,比晏子更賢德,那規模的遠大、恐怕超過了晏子。
唉! 世上身居三公高位的人,享受著優厚的俸祿,他們的住宅雄偉,車轎華麗,歌舞女色眾多,妻子兒女富有,不過在一個人享用罷了,可是他們族里的人不能進他們大門的,難道少嗎? 何況施舍給關系疏遠的賢人呢! 其次那些做卿、做大夫、做一般官的人,官糧充足,俸祿優厚,也不過在一個人享用罷了,可是他們族里的人拿著葫蘆瓢乞討、病死餓死在溝中的,難道還少嗎? 何況對待其他的人呢! 這些在范文正公面前都是罪人。
范文正公的忠義傳遍了朝廷,功業遍布邊疆,功名傳遍天下,后世一定有史官記錄的,我可以不記錄了。只是推崇他的道義,因此就記下來留傳給后代。
【鑒賞】 本文記敘了 “義田” 的概略情況,顯出了范仲淹年輕時的志向。他位崇祿厚時,大力實施 “施貧活族” 的行動,表現出他同情貧苦人民,積極為他們辦實事的精神。但興辦“義田”,不過是緩和一些貧富不均的矛盾,要改善人民的境遇,其實是不可能真正實現的。作者不僅僅只是贊美范仲淹,更重要的是呼吁達官貴人們應效法范仲淹,做一些有利于百姓的事情。
全文以對比敘議,一是范仲淹自身的清貧與族人受到救濟而生活安定的對比; 二是與晏子的對比,正面襯托; 三是與一毛不拔的士大夫對比,從反面襯托。通過對比,范仲淹實施“義田” 的高尚品德卓然可見。
上一篇:《古文·為幽州牧與彭寵書》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蘇軾·乞校正陸贄奏議進御札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