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張炎·踏莎行》張 炎
張 炎
郊行值游女以花擲水,余得之,戲作此解。
花引春來,手擎春住。芳心一點誰分付。微歌微笑驀思量①,瞥然拋與東流去②。帶潤偷拈,和香密護。歸時自有留連處。不隨煙水不隨風,不教輕把劉郎誤③。
注釋 ①驀:忽然。②瞥然:極短的時間。③劉郎: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記:劉晨、阮肇入天臺上采藥,遇二女子,邀至家,留半年。及還家,子孫已歷七世。重尋仙境,已不可復至。此處以劉郎借指作者自身。
仕女圖 【清】 蔣蓮
鑒賞 在張炎的詞集《山中白云詞》中,絕大多數的詞作都與悲哀有關,與痛苦有關。他一生經歷了巨大的變故,身世坎坷,飄零千里。所以詞作也多抒發國破家亡之痛。但是這一首《踏莎行》,卻洋溢著歡樂與春情,輕靈婉致。這大概是他早年的作品。
詞序交代了寫詞的緣起。“郊行值游女以花擲水”,春日里踏青郊游,是萬物復蘇、春心萌動的時辰。韋莊的詞中寫過少女郊游時的芳心暗許:“春日游,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妾將擬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休。”(《思帝鄉》)此刻是少年的詞人出游,他偷偷望著水邊美麗的少女,女孩將花朵拋向流水中,“余得之,戲作此解”。他以活潑敏感的少年心,感受這春風中的愛情初萌。
上闋寫游女。不過先從花寫起,“花引春來”,起筆輕盈,帶來春日花草茂盛的氣息。“手擎春住”,將春色漸引至游女之手。嬌美的花朵,駘蕩的春光,纖纖的玉手,通過“引”“擎”兩個動詞,三者綰合,于是春意彌漫,花、人、春意融為一片。“來”與“住”正好構成一種呼應,呼喚春來,讓春小住。筆力飽滿,暗示春心蕩漾,女心繾綣。
“芳心一點誰分付”將筆觸從鮮花、纖手移至女子內心。她不知道美好的心事要托付給誰?眼前春色正好,手中花朵嬌美,情竇初開的少女,懵懵懂懂中期待著值得芳心托付的理想對象。或許有些惘然無知,或許期待原本若有若無,她于是“微歌微笑驀思量,瞥然拋與東流去”。這兩句真美,少女神態,躍然紙上。她輕輕唱起一首歌,臉上是微微的笑意,忽然她又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眨眼之間,她把手中的花朵拋入水中。
筆意輕盈,像蜻蜓輕輕落在小荷的頂端,像胭脂的顏色在宣紙上渲染開來。“驀”與“瞥然”都是極言時間之短的詞語,在很短的時間中,卻有“歌”“笑”“思量”“拋”四個動詞連用,于輕快靈動中描繪出少女的懷春神態。
“引春來”的花朵被少女拋向水中,也許并無“心事俱隨流水”的深意,只是心之所至,偶然為之。然而這花朵卻被有心的詞人從水中拾起。“帶潤偷拈”,過片流暢,銜接巧妙。悄悄地,詞人將水中濕漉漉的花朵拈起來,“和香密護”,也許他將花朵藏在自己的衣袖里,將花朵的香味好好地保護著。為了“歸時自有留連處”,為了回到家里的時候,也還能從花香中回味這水邊的相見。“留連”二字,情靈搖蕩。并非坦白直陳,也并非泛泛言之,在“偷拈”“密護”的細節中,詞人的深婉情意,娓娓道出。歇拍或許為他歸家后的遐想:“不隨煙水不隨風,不教輕把劉郎誤。”花的馨香淡遠,他打算不讓花香被煙水帶走,被春風吹散,可是,也不打算讓它輕易地拖累了自己的感情。此處以劉郎借指詞人自身,表面上是說不愿為這花香、這女子所沉迷留戀,然而通過“偷拈”“密護”“留連”等一系列表示萬分愛惜的詞語,分明道出詞人已為情所困的現實。有詞評家評論這一句道:“末是反寫法,因為已經情有所牽,所以才怕會終成累誤,才有‘不教輕把’之語。用筆極委婉含蓄。如果作灑脫語讀,便失盡作者本意了。”(劉斯奮《姜夔張炎詞選》)這是非常貼切允當的評語。
詞作言語輕靈,細致敏銳,讓人想見少年人內心情感的萌動。張炎后半生窮困潦倒,但那時他所見的春天真美。就像蘇軾寫過的人間春意:“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蝶戀花》)心事是無羈,情意是自然,所以才有這流麗鐘情,情景生動。(黃阿莎)
上一篇:《兩宋詞·無名氏·踏莎行》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晏殊·踏莎行》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