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民歌·題太行山石壁》原文與賞析
太行千里連芳草,獨酌一杯天地小。醉臥花間人不知,黃鶯啼破春山曉。
這是一首題在太行山石壁上的詩。太行山,又名五行山,女媧山等,是綿延于山西、河北、河南三省界的大山脈。詩的作者當是一個憤世疾俗,借酒遣愁的隱士。
首句寫太行山之廣大與壯美,它廣袤千里之遙,而且連綿的山峰都是芳草萋萋,清香宜人。詩人寫這句詩,是就整個太行山說的,他由眼前的長滿芳草的山峰,聯想到整個千里太行亦當如是。這正與杜牧在《江南春絕句》中,以“千里鶯啼綠映紅”寫整個江南春景同一機杼,兩句詩,一寫太行山之春,一寫江南之春。
第二、三兩句是寫抒情主人公的行為和想法。在春意盎然的 “連芳草”的太行山中,作者舉杯獨酌,一個 “獨”字,可以見出作者脫離塵俗,遺世獨立的節操。而他又為什么一個人在山間“獨酌”呢?這就留給讀者去想象了。“天地小”的 “小”,是意動用法,是輕蔑,藐視的意思,是孔子 “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的 “小”。作者于山間獨酌,他蔑視天地間那些爭名于朝,爭利于市的人們的蠅營狗茍的丑惡行為,他慶幸自己能離開塵網,出污泥而不染,成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不與那些追名逐利的世俗之徒同流合污的人。緊接著第三句寫作者 “醉臥花間人不知”,“醉臥”與上句“酌”相呼應,“人不知”與上句的 “獨”照應,而 “花間” 又與首句 “芳草”相關聯。七個字,進一步點明作者遺世獨立熱愛大自然的氣韻,以及以醉遣愁的情懷。“人不知”,實際上是作者不讓別人(包括自己的家人)知道自己的行蹤,他 “心遠地自偏”,他終日以酒為友,以花為伴。末句 “黃鶯啼破春山曉”,作者又選取 “黃鶯”這一鮮明的形象來點明季節特征,古文中有 “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之句;唐朝詩人杜牧則以 “千里鶯啼”的詩句描寫江南春,在本詩中詩人亦以“黃鶯啼破(啼過或啼盡)”來描寫春山的早晨——春山曉,而痛飲后的詩人還在酣睡中,這恰如唐朝詩人王維詩云: “鶯啼山客猶眠”。這就更為形象地寫出詩人遺落時事,純任自然的生活態度。
這首七言詩可以說是一幅春山隱者酣睡圖。作者以’春”和’獨”結構全篇,一、三句以 “芳香”、“花間”點明春景,第四句又以 “黃鶯”作進一步點染,而“春山曉”則直接道出春天季節,“山”字又與開頭的“太行”相呼應,并點題。而二、三句的 “獨酌”與 “人不知”則接連寫出作者之孤獨超俗。這樣全詩四句互相聯結,脈絡相通,從中可以見出作者天梯石棧之功。詩的風格清疏、淡雅,語言通俗流暢、頗富民歌風味。
上一篇:《清代民歌·題舉案齊眉圖》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宋代民歌·題嵩山峻極中院法堂壁》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