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李重元·憶王孫》李重元
李重元
春 詞
萋萋芳草憶王孫①。柳外樓高空斷魂。杜宇聲聲不忍聞②。欲黃昏。雨打梨花深閉門。
夏 詞
風蒲獵獵小池塘③。過雨荷花滿院香。沉李浮瓜冰雪涼④。竹方床。針線慵拈午夢長。
秋 詞
颼颼風冷荻花秋⑤。明月斜侵獨倚樓。十二珠簾不上鉤⑥。黯凝眸。一點漁燈古渡頭。
冬 詞
彤云風掃雪初晴。天外孤鴻三兩聲。獨擁寒衾不忍聽⑦。月籠明。窗外梅花瘦影橫。
注釋 ①“萋萋”句:化用了《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王孫,公子。②杜宇:杜鵑。③蒲:蒲草。獵獵:風吹的聲音。④“沉李”句:古時夏日以盤盛冰,于其中置瓜果,食以解暑。⑤獲(dí)花:多年生草本植物。形狀似蘆葦,地下莖蔓延,葉子較長,花穗呈紫色,生長在水邊,其莖可用以編席箔。⑥十二珠簾:十二串珍珠所綴飾之簾。不上鉤:珠簾不卷。⑦寒衾(qīn):寒冷的被子。
太液荷風圖 【宋】 佚名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鑒賞 這四首《憶王孫》分寫春夏秋冬四季,形式新穎,主題一致,都是表現女子的閨愁。她在念牽遠游天涯的公子,四季如梭,周而復始,但思戀之情卻永無休止。
《春詞》由《楚辭·招隱士》發端,直接切入主旨。樓外芳草萋萋,楊柳蔥翠,而自己卻獨倚高樓。這兩句與王昌齡的“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閨怨》)有異曲同工之妙。本是芳草碧連天之日,卻成“樓高空斷魂”之時,春光愈美,思念愈濃,樓愈高,情愈悲。清黃蘇評價:“因樓高曰空,因閉門曰深,俱可味。”(《蓼園詞選》)忽而,傳來幾聲杜鵑的哀鳴,好似在勸人“不如歸去”,婉轉幽切,教人不忍再聽。“杜鵑聲里斜陽暮”(秦觀《踏莎行》),將近黃昏,暮色蒼茫,她卻只能緊閉朱扉,獨自欣賞“雨打梨花”的凄美。梨花被雨點打碎,散落一地,恰似她殘損的容顏,無人憐惜,任憑風狂雨驟,兀自憔悴。
《夏詞》多化用前人的詩詞,進一步抒發情思。明潘游龍在《古今詩馀醉》卷五中云“風蒲”句出自唐詩“青蒲如劍滿池塘,獵獵迎風綠葉長”;而“過雨荷花滿院香”由韓詩“雨過池塘后,荷花滿院香”點染而來。作者巧妙借鑒,將前人的兩句變為一句,毫無雕鑿痕跡。曉風吹過池塘,蒲葦瀟瀟,荷花帶雨,香盈小園,圖景新雅別致,洋溢著夏日風情。“沈李”句飄蕩著瓜果幽香,“雪涼”又帶給人縷縷清爽。然而“竹方床”又使語意轉折而下,“針線慵拈午夢長”重歸主題:濃濃夏日,綿綿夢長,心情倦怠,唯有相思。
四序圖(之一) 【清】 姚文瀚 故宮博物院藏
《秋詞》充滿了蕭瑟與凄清:風吹荻花,颼颼飄搖,明月孤照,剪影清寂,佳人倚欄,獨自遙望。“侵”字帶給人一種“風刀霜劍嚴相逼”的感覺。寒冷滿袖,她仍不愿放下小簾鉤,依舊守望、凝眸。遠方,一點漁燈殘留渡口,哪里有游子的蹤跡呢?漁燈微弱的光暈象征著思婦縹緲的憧憬,然而繼續等待也只是徒余失望而已。
《冬詞》更加蕭索,恰似等待一年的疲憊心情。開篇雖是雪霽之景,但陰云與寒風猶在,不減寒冷。“天外”二字將女子的思緒帶向天涯萬里,尋覓游子的行跡。然而只能聽到孤鴻幾聲,叫只能“獨擁寒衾”的思婦不忍再聽。“獨”本已寂寞,“寒”更痛徹人心。明月或稍解風情,恐人孤單,朗照于空,卻只是照出梅花“瘦影橫”。花瘦人亦瘦也,恨無窮。
這是一首新穎的詞作。作者獨具匠心,通過一年四季的變遷將思婦的閨愁完全展現,閨情也在隨著時間的變換而深化。全詞不以錘煉字句為能,卻以意象迭加取勝。詞中選用的都是常見的意象:芳草、楊柳、高樓、杜宇、梨花、蒲草、荷花、竹床、明月、荻花、漁燈、孤鴻……這些意象曾在前人詩詞中反復出現,積淀了豐富的內涵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有著強烈的美的“張力”,易調動起讀者豐富的聯想。(張雅莉)
集評 明·潘游龍:“《文選》:‘王孫游兮不歸,芳草生兮萋萋。’因樓高曰空,因閉門曰深,極有斟酌。”(《古今詩馀醉》卷五)
清·黃蘇:“沈際飛曰:‘一句一思。’按:高樓遠望,‘空’字已凄惻,況聞杜宇乎。末句猶以比興深遠,言有盡而意無窮。”(《蓼園詞選》)
上一篇:《唐宋五代詞·李煜·憶江南》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汪元量·憶王孫》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