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王詵·憶故人》王 詵
王 詵
燭影搖紅向夜闌①,乍酒醒、心情懶。尊前誰為唱陽關②,離恨天涯遠。無奈云沉雨散③。憑闌干、東風淚眼④。海棠開后,燕子來時,黃昏庭院。
注釋 ①紅:紅光。向:臨近。夜闌:夜殘,夜將盡之時。②尊:通“樽”,古代酒器,代指杯盞、酒宴。陽關:指離別之歌《陽關曲》,由唐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詩譜入樂府而成,詩中“西出陽關無故人”頗知名。陽關在今甘肅敦煌西南,位于玉門關以南。③云沉雨散:指相會之時已成過去。用戰國宋玉《高唐賦序》中巫山神女“旦為朝云,暮為行雨”的典故。④闌干:欄桿。東風:指春風。
春山煙樹圖 【明】 文徵明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鑒賞 據南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一七:“王都尉有《憶故人》詞云:‘燭影搖紅(略)’,徽宗喜其詞意,尤以不豐容宛轉為恨,遂令大晟別撰腔。周美成增損其詞,而以首句為名,謂之《燭影搖紅》。”北宋大晟府(朝廷音樂機構)成立于宋徽宗崇寧四年(1105),旨在召集詞人、樂師整理古音、古調,創作新樂。周邦彥(字美成)提舉大晟府在政和七年(1117),宋徽宗曾命周邦彥據王詵《憶故人》別撰新腔,新成一調《燭影搖紅》。因而,本詞多可能作于王詵晚年。結合詞中內容推測,本詞可能是王詵貶謫南方時期(1080-1086)的作品,如詞牌名所標示,乃是寫主人公對故人的追憶。上闋寫主人公殘夜酒醒想起天涯遠隔的故人,下闋寫日間孤獨寂寞時對故人的思念之情。周邦彥據本詞所改成的《燭影搖紅》中“芳臉勻紅,黛眉巧畫宮妝淺。風流天付與精神,全在嬌波眼”的視角和口吻,可推測出詞中主人公當不是一位女子,而是作者自己。
上闋首句給出了時間場景和氛圍。“燭影搖紅向夜闌”借用柳永《晝夜樂》中“鳳帳燭搖紅影”的句子,營構出殘夜將盡,蠟燭在閃爍中蕩出紅光的凄迷景象,暗示作者整夜思緒縈繞,難以入眠。“搖”和“向”字包含著作者心緒沮喪、倍感寂寥、麻木渾噩狀態下的時間感覺,燭光隨意自在地搖擺,任憑深夜殘盡到天明。如此的時間感覺,一旦酒醒回神,知自己當下之所在,自然會感到“心情懶”。上闋后兩句承接“乍酒醒”而言,作者想起自己先前曾獨自酌酒,心上人卻不能在眼前再唱《陽關曲》以抒離別之情,只因為現在彼此“天涯”遠隔。因而上闋暗示心上人曾歌《陽關曲》送別遠行的作者,而此刻遠在天涯海角的作者獨自醉酒澆愁。駙馬都尉王詵受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蘇軾烏臺詩案,以及妻子(宋英宗之女)早逝兩事牽連,于元豐三年被貶均州(今湖北均縣),元豐七年轉徙潁州(今安徽阜陽),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始被召回。本詞估計是在貶謫時期作者因思念心上人而作。
下闋寫年復一年的相思之苦。“云沉雨散”用巫山神女的典故,楚懷王游云夢澤的高唐時曾夢與巫山神女歡會。“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戰國宋玉《高唐賦序》),“巫山云雨”多是文人寄托青樓之詞。因而,結合上闋“唱陽關”之句,作者暗示其心上人乃是歌伎。作者每每獨自一人憑欄幽思,不禁讓東風催下思念之淚,如此年年歲歲地度過重復靜止的時光,每每依舊面對黃昏孤獨的庭院。“海棠開后,燕子來時,黃昏庭院”乃是含蓄地表達了一年時光之中的孤獨寂寞心境,情景交融而悠遠。海棠開花在四到五月,燕子年年秋去春回,“黃昏庭院”是作者思念成疾、度日如年情景的最好寫照,作者深知相見無期。因而,整日只有酒醉方能麻痹自己。
全詞運筆簡潔,雖只用“燭影搖紅”“東風淚眼”“海棠開后”“燕子來時”“黃昏庭院”等少數意象,卻用情深切,頗與作者山水畫中蕭疏清遠、煙霧迷蒙的景致有相通之處。(張偉特)
鏈接 郭熙的繪畫理論著作《林泉高致》。郭熙(1023-1085后)是北宋中期山水畫的杰出畫家,他的畫自成一體,好作巨幛大幅,雄健中流露出靈秀。郭熙曾將自己一生繪畫的經驗和理論主張進行總結,由其子郭思訓整理成《林泉高致》一書。《林泉高致》是中國繪畫史上一部重要的理論著作。郭熙提出了山水畫“三遠法”,即“高遠”“平遠”“深遠”;主張應向自然學習取法;山水畫作中要有“景外之意”“意外之妙”使觀畫者產生“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藝術感受,這樣的作品才堪稱“妙品”。
郭熙的山水畫名作《窠石平遠圖》。郭熙,字淳夫,溫縣(今屬河南)人,是北宋中葉山水畫的杰出代表。現藏于故宮博物院的《窠石平遠圖》是其山水畫作的代表之一。據畫幅左側作者自署畫幅左側作者自署款識“元豐戊午年郭熙畫”,可知此畫作于北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是為郭熙晚年的作品。畫面描繪了深秋季節平野清曠的景色,這正是郭熙最為擅長的題材。他曾在《林泉高致》中說道:“平遠之色,有明有晦……平遠之意,沖融而縹縹緲緲。”這種“明晦”“縹緲”的藝術境界在此畫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上一篇:《兩宋詞·柳永·憶帝京》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張炎·憶舊游》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