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詩歌《惜花四律》原文與賞析
步湘州藏春園主人元韻①
鳥啼鈴語夢常縈,
閑立花陰盼嫩晴②。
怵目飛紅隨蝶舞,
關心茸碧繞階生③。
天于絕代偏多妒,
時至將離倍有情④。
最是令人愁不解,
四檐疏雨送秋聲。
劇憐常逐柳綿飄,
金屋何時貯阿嬌⑤?
微雨欲來勤插棘,
熏風有意不鳴條⑥。
莫教夕照催長笛,
且踏春陽過板橋⑦。
只恐新秋歸塞雁,
蘭艘載酒槳輕搖⑧。
細雨輕寒二月時,
不緣紅豆始相思⑨。
墮裀印屐增惆悵,
插竹編籬好護持⑩。
慰我素心香襲袖,
撩人藍尾酒盈卮(11)。
奈何無賴春風至,
深院荼蘼已滿枝(12)。
繁英繞甸竟呈妍,
葉底閑看蛺蝶眠(13)。
室外獨留滋卉地,
年來幸得養花天(14)。
文禽共惜春將去,
秀野欣逢紅欲然(15)。
戲仿唐宮護佳種,
金鈴輕綰赤闌邊(16)。
【注釋】
①詩題中的“藏春園主人”名林步青,曾作《惜花四律》發表在當時的 《海上文社日錄》上。原詩如下——
夜來風雨苦相縈,早起欣看畫閣晴。軟白輕黃無限思,嫣紅柔綠可憐生。淺深秀媚如含恨,濃淡豐姿若有情。鸚鵡簾前能解事,呼僮灌溉報聲聲。
東皇醞釀半時開,彳亍行來有所思。清影月移猶愛護,修芽風動費扶持。參天壅漢窺云壑,大地陽春泛酒卮。屬付小鬟須著意,莫教偷折最新枝。
枝頭簇簇暗香飄,小雨如酥分外嬌。休使狂蜂傷嫩蕊,不教浪蝶繞柔條。青蛺碧漢三千界,綠意紅情廿四橋。愿祝十分春永駐,封姨珍重莫輕搖。
千紅萬紫各爭妍,好鳥瞞人葉底眠。精衛亦難填恨海,媧皇不肯補情天。金鈴深護贏憔悴,玉樹微歌自適然。三十六宮春日麗,滿城風雨艷無邊。
各本文字略有參差。所謂 “步韻”,又叫 “次韻”,是“和詩”的一種,即按所和原詩用韻及用韻次序作詩。湘州,地名,是林步青的故鄉。
②鈴:指懸于庭園中的銅鈴。古人以紅絲為繩,綴鈴其上,風動即鳴,故又名風鈴。風吹鈴響,可以嚇走毀花的鳥雀。參見注(16)。嫩晴,初晴。
③茸碧; 柔嫩細密的小草。
④“絕代”二句:絕代,即絕代佳人。李白《清平調》中以牡丹喻楊貴妃,后遂以“絕代”喻牡丹,事見宋樂史《楊太真外傳》。又白居易《牡丹》詩:“絕代只西子,眾芳唯牡丹。”將離,即江籬,芍藥。芍藥—稱江籬,諧將離。《詩經·溱洧》; “贈之以芍藥。”《古今注》: “牛亨問曰: ‘將離相別,贈以芍藥,何也?’ 答曰: ‘芍藥一名可離,故相別以為贈。’”又,將別時贈以芍藥,藥諧約,寓約后會之意。
⑤“劇憐”二句:謂痛惜自己飄泊不定,如柳絮飛舞,不能盡心護花。作者另有《別諸弟三首》:“謀生無奈日奔馳。”劇憐,極度憐惜。柳綿,即柳絮。金屋貯阿嬌,典出《漢武故事》,漢武帝劉徹少時,愛其表妹阿嬌,說:“若得阿嬌,當以金屋貯之也。” 后世因有金屋藏嬌之說。又晉人石崇愛海棠,曾說: “汝若能香,當以金屋貯汝。” 后遂以阿嬌喻海棠。
⑥插棘:插棘為籬,用以護花。陸游《東湖新竹》:“插棘編籬謹護持。”姚云文《齊天樂》: “插槿編籬,換梅砌石,次第海棠成塢。” 熏風: 東南風。《呂氏春秋·有始》: “東南曰熏風。”鳴條: 風動枝葉成聲之謂。
⑦莫教二句:古人誤以為吹笛則梅花落。《能改齋漫錄》卷三引《樂府雜錄》:“笛者,羌樂也。古曲有落梅花,折楊柳,非謂吹之則梅落耳。”又,唐寅《秋興》; “夕陽點點笛悠悠,一霎春風又轉頭。”春陽: 古曲名。踏春陽,謂踏著 《春陽》 的節拍。沈亞之 《異夢錄·春陽曲》:“長安少女踏《春陽》,無處春陽不斷腸。”此處為雙關,指春光。有惜春之意。
⑧蘭艭 (shuang): 用木蘭樹制作的小船, 泛指船。
⑨紅豆:春天開白花,結子于莢枝間。其子又名 “相思子”。古人因以紅豆作為相思信物。王維《相思》: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⑩墮裀:掉到裀褥上。喻得意。《南史·范縝傳》: “竟陵王子良盛招賓客。(范)縝亦預焉。子良問曰:‘君不信因果,何得富貴貧賤?’縝答曰: ‘人生如樹花同發,隨風而墮,自有拂簾幌墜于茵席之上,自有關籬墻落于糞溷之中。墮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糞溷者,下官是也。’”裀,此同茵。印屐,屐痕印在落花之上曰印屐。喻失意。此喻花的命運有所不同。
(11)素心:蘭花的一種,白色花蕊,又名素心蘭。此處為雙關。香襲袖:因細心培育而蘭花始開,香集于袖。藍尾酒,即婪尾酒。輪流喝酒,最后一個喝的叫“婪尾酒”。又雙關,指芍藥。《清異錄》:“桑惟翰曰: ‘唐末文人,有謂芍藥為婪尾春者。婪尾酒乃最后之名,芍藥殿春,亦得是名。’”卮,盛酒的器皿,指酒杯。
(12)“奈何”二句。無賴: 無聊賴,此處有埋怨之意。春天百花盛開,賞心悅目,本為幸事,但花開花落,又因春天之至, 以致花事將盡, 故有此語。荼蘼: 亦作 “酴蘼”,落葉灌木,夏日開放,干高四五尺。荼蘼滿枝,預示春花將盡。宋人王淇《春暮游小園》:“開到荼蘼春事了。” 蘇軾 《杜沂游武昌以荼蘼花菩薩泉見餉二首》:“荼蘼不爭春, 寂寞開最晚。”
(13)繁英:繁,雜,多。英,花。甸:郊野。蛺蝶;蝶之一種。
(14)滋卉地:種花草的園地。養花天:適宜養花的天時。宋僧仲殊《花品》:“牡丹開日,多有輕云微雨,謂之養花天。”
(15)文禽:羽毛艷麗的鳥。秀野:秀美的田野。紅欲然:花紅如火燒。然: 通“燃”。杜甫 《絕句二首》: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白居易《憶江南》: “日出江花紅勝火。”
(16)“戲仿”二句: 五代王仁裕 《開元天寶遺事·花上金鈴》:“天寶初,寧王日侍,好聲樂,風流蘊藉……至春時,于后園中,紉紅絲為繩,密綴金鈴,系于花梢之上,每有烏鵲翔集,則令園吏掣鈴索以驚之,蓋惜花之故也。諸宮皆效之。”綰: 綁、系的意思。赤闌: 紅漆闌干。
【析】 周作人日記辛丑三月初二日云:“接大哥廿六函,并《惜花詩》四首。”“廿六”即陰歷二月二十六日,合公歷1901年4月14日。詩成于此前。當時魯迅在南京礦路學堂讀書,那年1月20日,魯迅從南京回到紹興,3月15日離紹興回到南京。
周作人的日記后來收錄了這四首詩,題名《惜花四律步藏春園主人元韻》,署名“漢真將軍后裔”,并有眉批: “都六先生 (按: 此為周作人早期別名) 原本,戛劍生刪改,圈點悉遵戛劍生改本。”又云,“茸碧”原作“新綠”,“不解” 原作 “絕處”。后來收入 《集外集拾遺》附錄一。初由周作人提供給《魯迅全集補遺續編》的編者,作為魯迅的詩發表在該集中。發表時,二、三兩首次序顛倒。周作人后來解釋說:“這詩也抄在日記里,題云 ‘惜花四律,步藏春園主人元韻’,不知道這人是誰,只是介孚公帶回的‘海上文社日錄’上見到原唱,上系 ‘湘州’字樣,可能是湖南人吧,后來魯迅看見便和了四首,也并未寄去,因為文社征詩還是以前的事。這時早已過期了。”
魯迅少時即愛花。10歲時即看到了陸機的《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等書。而最喜歡讀的是清代陳淏子的《花鏡》——一本繪圖的植物書。他曾用二百文錢從三味書屋一個同學那里買來第一部附圖的《花鏡》,因此又引起了他養花的興趣。他還從山上移植花木栽在盆里。并從而糾正了《花鏡》中的一些訛誤。在南京讀書期間和1911年前后還多次批校《花鏡》,分訂成3冊。他在家鄉時還常到宅后的百草園去玩,那是他兒時的樂園。在南京求學時有詩云:“悵然回憶家鄉樂,抱甕何時更養花?” 愛花草,想花事,是少年魯迅的雅趣。
《惜花四律》第一首,抒寫惜花的情懷。夜來風雨,睡夢中也常常牽掛花的命運,站在花蔭深處。又希望有一個雨后放睛的好天氣。見到飛花伴隨蝴蝶飛舞,不免怵目驚心,看到柔嫩細密的小草繞階而生,更使詩人關心備至。詩人埋怨蒼天對佳花的妒嫉,一想到芍藥花開,暮春已至,更增添了惜花的深情。四檐疏雨,滴答不停,直似送秋的聲音,這是多么讓人愁思難解啊!惜花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間。均從“惜”字出,用 “最是令人愁不解” 一句總括收束,情深意切。
律詩格律嚴密,步韻為詩,要求更嚴,從寫作角度講,正如有人所說,“容易束縛思想,又不易學”。這首詩不僅用韻合度,而且各聯之間結構緊密。以夜來風雨的暗示引起下文,緊扣“惜花”,頷聯實寫,寫所見,承首聯“閑立” 句而來,頸聯虛寫,寫所感,轉為抒情,尾聯自 “有情” 出,回應首聯,因 “夢常縈”,故 “愁不解”,“盼嫩晴”而疏雨不停,則晴終不可盼,一氣呵成,細密無間。雖然當時魯迅還只是20歲的青年,卻已顯示了一定的駕馭舊體詩的功力。
第二首寫護花之愿。作者嘆息自己身如柳絮漂泊不定,痛惜極愿護花而不能。表現了對于美好事物的關懷與對安定生活的向往,以及微微的惆悵之情。
首聯直抒惜花之意,并活用 “金屋藏嬌”的典故,以美人比佳花,示護花之法,正見其誠謹。“何時”表明期望之切。頷聯承上進一步申明護花之法,趁風雨未來,趕快插棘護持。頸聯轉入寫賞花之趣,尾聯即以及時賞花作結,仍寓惜花之心于其中。因“惜”而“護”,由 “護” 及 “賞”,“護” 是 “惜” 的手段,“賞” 是“惜” 的目的,“護”、“賞” 皆不離 “惜” 字。
首聯起句造語本極淺露,織入“金屋藏嬌”的典故,由 “憐”而 “貯”,亦猶由 “惜”而 “護”。中間二聯對仗亦工,由 “護”及“賞”,尾聯又歸結到 “賞”,正是“惜”的本意。承轉自然,又結得恰當,和詩如此,可見匠心。
這一首用韻與原唱第三首相和。想來,《魯迅全集補遺續編》 發表時第二、三首次序顛倒,事出有因。
第三首寫賞花所感。陰歷二月,是為仲春。言已屆百花初開之季。細雨迷蒙,乍暖還寒,由花時而及花事,并非因紅豆才引起惜花之情,心中早已想到花事。思及落花的命運或有不同,便增加了內心的傷感。為了不使落花遭逢厄運,必須盡心竭力加以護持。由于護持得當,蘭花盛開,花香已經暗暗集于袖間。這對詩人愛花的本心是很大的安慰,芍藥嬌艷,花色撩人,還是喝個最后的滿杯吧。然而,春去夏來,好景不常,滿院荼蘼已經盛開,花期將盡,花事即了,這真是無可奈何的啊!
這一首從惜花之情早已萌于內心,聯想到落花的命運而提醒自己悉心護持,轉而又申述賞花的樂趣,這不僅是惜花的報答,而且是護花的收獲,最后歸結到百無聊賴的春風,方至即歸,而夏日已屆,荼蘼滿枝,花事不可挽留,又回應到“惜花”上。環環相扣,關鎖緊密,層次清楚,一目了然。頸聯寫賞花之趣,尾聯抒惜花之情。含蓄而富于韻味。頸聯對仗尤見功力。
第四首寫賞花的心情。由郊野之花而及庭園之花。由花的繁茂而想到護花的成功,由賞花而歸結到護花,仍不離“惜”字。“繁英繞甸”句,寫郊野花事之盛,蝴蝶亦因飽賞春花之美而疲倦,在葉底歇憩了。想到專事培育花草的庭園,和一年來有幸得到的好天氣,詩人不免心曠神怡。此時,各種美麗的小鳥也因花事之盛而興奮,連它們也與詩人一道憐惜春天將要過去,花事即將結束,而郊野之花事仍盛,紅花遍地,如火之燃燒。最后仍歸結到護花,詩人仿照唐宮護花的辦法,把金鈴輕輕系在紅漆欄邊。首聯從眼前美景敘起,以見賞花之樂。頷聯暗寓養花之趣、藝花之樂。“獨留”“幸得”造語極妙。頸聯于賞花之余又點出花事將盡,“共惜”、“欣逢”對應,將賞花之樂、惜花之情融合一起。尾聯因 “惜” 而 “護”,“戲仿”、“輕綰”、情趣橫生,委曲宛轉,意蘊無窮。
次韻唱和,恰如“戴著鐐銬跳舞”的命題作文。難處然而妙處也正在于既需韻隨前唱,關合原詩,又必須脫出成語,另出機杼,寫出和詩者自己的新意來。否則,則落入因循酬唱的陳套中了。《惜花四律》的可貴處,正是在于,與原唱同寫惜花,卻能把自己的個人愛好情趣與惜花的深情結合起來。因而抒情自然深切,造語亦能別開生面,與原唱呼僮喚起的消閑解悶的賞花異趣。不僅如此,魯迅的和詩中,還常常借用前人詩句典故來創造新的意境。如第一首,很容易使人聯想到孟浩然《春曉》詩。但作者的功力并不表現在用典上,更重要的,卻在于他能借前人詩意喚起讀者的審美聯想,同時,又織入自己的情感,使讀者能自然地由《春曉》詩之意境進入《惜花四律》的意境。這種置換意境的瞞天過海的藝術手段是十分高明的,這種例子還有很多,都標示著青年魯迅獨到的藝術匠心。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詩中還常用雙關之語,來表達作者的情感。這雖有文字游戲的成份在內,但由于所用雙關的字面意義仍與全詩統一,并無礙于理解,是“不隔”的。由此可見出青年魯迅即具有深厚的古代文學素養,和得心應手地借舊詩形式表達自己思想情感的能力。
《惜花四律》為青年魯迅的習作。與后來寫給朋友的舊體詩一樣,是不準備發表的,當如許廣平所言“或抒一時性情”。讀這一組詩,似可不必追求微言大意。魯迅也不提倡寫舊體詩,他在《致楊霽云》的信中認為“大可不必動手”,偶或為之,又視為一種“積習”。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從這組詩寫作之工,看出青年魯迅學習之勤。后期魯迅的舊體詩,尤其是律詩,之所以寫得那樣精警,能運用這種古老的藝術形式表達富有時代精神的革命感情,而且運用自如,與他青年時鍛煉工夫是分不開的。
上一篇:魯迅雜文《忽然想到》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魯迅雜文《我之節烈觀》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