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古往出神將,感得諸蕃遙欽仰。效節向龍庭,麟臺早有名。 只恨隔蕃部,情懇難申訴。早晚滅狼蕃,一齊拜圣顏。
——王重民《敦煌曲子詞集》
根據任二北先生考證,這首詞在敦煌曲子詞中是產生年代較早的一首,最遲產生于唐德宗建中初年(780),即敦煌陷落的前一年(見《敦煌曲初探》)。
吐蕃在七世紀初于青藏高原建立起奴隸制政權,頗有向唐開明王朝學習之志,因而至贊普松贊干布時,開始強盛。松贊干布向唐室求婚,貞觀十四年(640),唐太宗將文成公主許嫁,并帶去內地諸多先進的生產技術及優良品種。從此友好往來,相互親善,使者不絕于途。唐高宗即位后,吐蕃貴族野心膨脹,不斷挑起邊釁,又盡占唐屬吐谷渾故地(今青海西部地區),且向唐內地進犯。安史之亂后,更乘虛而入,曾一度攻占唐京都長安。撤兵后,仍占據河西涼州(甘肅武威)、肅州(甘肅酒泉)、瓜州(甘肅安西東南)等地,地處沙州的敦煌,四面受敵于吐蕃,與內地交通完全斷絕。但這里的將士奮身拒敵,堅持達十多年之久。直至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才被吐蕃占領。這詞反映了唐朝將士和吐蕃的激烈斗爭中,敦煌人民強烈的愛國熱情。
上片寫敦煌的光榮歷史。 “敦煌古往出神將。”“古往”,指古往今來; “神將”,神威之將,這句是對歷史的高度概括。以漢唐而論,漢有李廣利、趙充國等,李廣利由敦煌出師西征,“威振外國”,“多遣使來貢獻”(《漢書·李廣利傳》)。唐有賈思順、郭元振以及產生此詞時的楊休明、周鼎、閻朝等,賈思順曾于開元十七年(729)大破吐蕃軍,其余或威振邊陲,或拒敵善戰,都可謂神威戰將。 “感得諸蕃遙欽仰”,是說使得諸蕃遠遠地表示欽敬,不敢侵犯。 “效節向龍庭”, “龍庭”即朝庭,指將士們個個有效忠于唐朝,人人有誓死如歸的志節。 “麟臺早有名”,漢有麟臺閣,是專為表彰功臣而設,這里是借漢說唐,指他們都曾因軍功而受朝廷嘉獎。這上片,言神將、言效節、言諸蕃欽仰、言朝廷嘉獎,句句都是對唐軍的歌頌,句句都表現了敦煌人民的愛國豪情。
下片寫敦煌四圍受敵時的軍民情思。 “只恨隔蕃部,情懇難申訴。”唐軍和敦煌人民,只恨吐蕃把道路隔斷,使得軍民不能向朝廷申訴衷腸。這表現了敦煌軍民對唐王朝的深厚感情。 “早晚滅狼蕃,一齊拜圣顏。”早晚總有一天要把如狼似虎的吐蕃侵略者消滅,那時就都去拜見圣明的皇上。 “早晚”之句,表現了在敦煌被圍隔的情況下,軍民仍堅韌不拔,勝利信心十足;而“一齊”句,則表現了邊地人民的天真和赤誠。事實上,即使得勝,徹底消滅了入侵者,也是不可能一齊去拜見皇帝的。
這首詞的主要特點是,熱情洋溢,坦率真誠,樸實無華,它唱出了敦煌人民熱愛祖國的高吭呼聲。這與中晚唐文人詞迥異其格。從中看出,它深受邊塞詩歌的薰陶和影響。這不管是軍中之歌,還是傳布于人民之口,都一定起到了鼓舞將士斗志的作用。
上一篇:《菩薩蠻》原文|賞析
下一篇:《血紅頂子黑心腸》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