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葉夢得·虞美人》葉夢得
葉夢得
雨后同干譽、才卿置酒來禽花下作①
落花已作風前舞。又送黃昏雨。曉來庭院半殘紅②。惟有游絲千丈、罥晴空③。殷勤花下同攜手。更盡杯中酒④。美人不用斂蛾眉⑤。我亦多情、無奈酒闌時⑥。
注釋 ①來禽:即林檎,樹名。②殘紅:凋殘的落花。③游絲:本指飄蕩在空中的蜘蛛絲,此處比喻幾縷稀朗的白云。罥(juàn):系、掛。④更:再、又。⑤美人:侍女或歌伎。宋代達官名士設宴飲酒時,常有侍女或歌伎在旁陪酒。蛾眉:古時女子用一種青黑色的顏料畫眉,眉細如蛾須,故稱,此處指代美麗的女子。⑥闌:殘、盡、晚。
鑒賞 詞題中提到的葉夢得友人干譽當為宋徽宗宣和末年出使過金國的許亢宗,才卿為何人不詳。據此推斷,本詞可能是葉夢得中年的作品,描寫與好友花下飲酒行樂之景,抒發傷春惜別、流連光景的惆悵之情。
詞作開篇即推出傍晚風雨中,落花紛飛的景象,這應該是作者的回憶或者想象。飛舞的落花與黃昏的雨聲,經過一夜交織,已經淡出寧靜,呈現出“曉來庭院半殘紅”的凄清。按照一般的情感走向,一地殘敗的落花應當給讀者點染上傷感的情緒,但本詞巧妙之處便在于:以“惟有游絲千丈、罥晴空”這樣清朗、開闊的意象突起轉折,一舉消解掉開篇彌漫的壓抑、哀愁的情調。殘紅清曉留庭院,白云游絲掛晴空,清朗的意緒使人的心境也隨之明亮起來。
杏園雅集圖(局部) 【明】 謝環 江蘇鎮江博物館藏
下闋先寫與朋友花下暢飲,“更盡杯中酒”,猶如唐王維“勸君更盡一杯酒”(《渭城曲》)之豪爽卻又情真意切。故友相聚時節,又逢落花春歸去,故萬般話語都多余,唯有手中美酒方足以傳遞深厚情誼。而人生無常,相聚時難,加之殘花將盡之情景,更是催人傷懷。因而,故友重逢,千杯酒中訴辛酸,人生百事無得失,于醉酒中的忘憂鄉,才能獲得生命的暫時解脫。詞作的最后兩句頗有意味,明人沈際飛評之:“下場話頭偏自生情生姿,顛播妙耳。”(《草堂詩馀正集》)唐圭璋認為“末句,慰人慰己,一往情深”(《唐宋詞簡釋》)。美人愁眉不展,為即將散去的宴會而傷感,而作者也被感染,于是對美人細心寬慰。此二句既可看作是對美人的安慰之語,也可理解為詞人對友人的勸撫之詞。同時,詞中還巧妙地傳達了作者自己對人生聚散離合的感嘆,但是這感嘆之情卻有所節制,在勸慰中流露出絲絲感傷,卻又保持著某種豁達,與整首詞作較為清曠的格調頗有默契。
縱觀全詞,上闋寫景,下闋抒情。雖然“落花”“殘紅”“酒闌”等均是常見的感時傷懷之物,“美人”“蛾眉”等語也多為花間詞之遺韻,但是,葉夢得卻能不落俗套,把握感情的起伏,呈現出清麗、豁達的氣象,實屬難得。宋關注在《石林詞跋》中評葉夢得的詞,稱其初期“婉麗綽有溫、李之風。晚歲落其華而實之,能于簡淡時出雄杰,合處不減靖節、東坡之妙”,此種詞風轉變大概與其多舛的仕途及中年之后漸長的退隱之心有很大的關系。本詞哀而不傷,婉麗而不失曠達,柔情不失豪健,與蘇東坡的婉約之作確實頗有幾分神似。(高景行)
集評 清·彭孫遹:“詞以自然為宗,但自然不從追琢中來,亦率然無味。如所云絢爛之極,仍歸平淡。若使語意淡遠者稍加刻劃,鏤金錯彩者漸近天然,則骎骎乎絕唱矣。若《無住詞》之‘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石林詞》之‘美人不用斂蛾眉,我亦多情無奈酒闌時’,自然而然者也。”(《金粟詞話》)
唐圭璋:“此首風格高騫,極似東坡。起言昨晚風雨交加,花已零落。‘曉來’兩句,言今曉花落之多,與游絲之長。下片,言花下攜手飲酒之樂。末句,慰人慰己,一往情深,蓋美人若樂,我亦自樂,若美人蛾眉不展,我亦因之無歡意。”(《唐宋詞簡釋》)
鏈接 宋代士大夫多蓄養家伎。家伎源于古代家中的奴婢,被買少女以其青春美貌及歌舞技藝侍奉主人、娛樂賓客,秦漢時已見記載。在宋代,宗室貴族、高官顯宦,至一般士大夫無不蓄養家伎,已成為當時一種生活方式。朱弁《曲洧舊聞》載:“兩府、兩制家內各有歌舞,官職稍如意,往往增置不已。”歐陽修家曾有妙齡歌伎八九人,蘇軾有歌舞伎數人,韓絳有家伎十余人,韓琦家有女樂二十余輩,張镃有歌舞樂伎達百十人。每逢宴飲,主人便讓她們迎送賓客,奏樂歌舞,侍應談笑,勸酒助興。范成大贈予詞人姜夔的小紅即是自家的歌伎。宋代統治者優厚的物質待遇,使士大夫有能力蓄養家伎。歌伎是主人的財富,缺少人身自由,或為主人侍妾,或作禮物送人,或遭大婦凌虐而死,或流落江湖以終,結局大多不幸。宋代詞人新作歌詞,多由歌伎演唱,家伎與官伎一樣,促進了宋詞與歌舞藝術的興盛與發展。
虞美人
葉夢得
逋堂睡起,同吹洞簫①。
綠陰初過黃梅雨。隔葉聞鶯語。睡馀誰遣夕陽斜②。時有微涼風動、入窗紗。天涯走遍終何有。白發空搔首。未須錦瑟怨年華③。為寄一聲長笛、怨梅花④。
注釋 ①逋:拖延。洞簫:管樂器。古代的簫以竹管編排而成,稱為排簫。排蕭以蠟蜜封底,無封底者為洞簫。發音清幽凄婉。②遣:派、使。③“未須”一句:化用唐李商隱《錦瑟》“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之句,有嘆年華易逝之意。④寄:寄托。怨梅花:作者以為洞簫吹奏的應該是一首關于梅花的曲子。
榴枝黃鳥圖 佚名 故宮博物院藏
鑒賞 本詞創作背景無可考,但從首句“綠陰初過黃梅雨”可推斷本詞作于夏初。由詞序可知,作者午睡醒來,吹洞簫為樂,閑情雅趣,自得其樂,由此寫下本詞。
詞序中一個“逋”字首先帶出夏日午后的慵懶之意。綿長的午睡之后,詞人醒來,吹起悠揚的洞簫——多么愜意且閑適的場景。上闋繼續勾勒這幅令人心向往之的畫面:剛剛被雨水沖洗過的綠蔭格外青翠動人。除了雨點的滴答聲,還有婉轉鶯語相伴,但鳥兒的身影卻被樹蔭遮蓋,只聞其聲不見其影。午覺醒來,不覺已是夕陽西下,淡淡的余暉灑進屋內,不時有微風吹來,更顯室內清涼雅靜。對景物特征的精確把握是葉夢得詞作的一大特點,他尤其善于將一些普通常見的意象組合在一起,通過對其特點的勾勒,營造出符合詞作情感需要的獨特氛圍。“過”“隔”“遣”這三個字是上闋的點睛妙筆,本來綠蔭、樹葉以及夕陽都是靜態事物,而這三字的運用,以動補靜,有聲有色,有光有影,使整個場景頓時生動起來,為詞作增色不少。梅雨、鶯語以及微風,都是一些極富情趣的意象,使整個上闋如一小幅精致豐滿的寫意畫,讀來清新愜意,可見詞人也是熱愛生活,熱愛自然之人,否則不會觀察得如此細致入微。
詞人樂觀開朗的性格在下闋中則可見一斑。“天涯走遍終何有。白發空搔首。”由這兩句來看,這首詞可能作于葉夢得中年之后,經歷了升遷提舉的喜悅,也體味過罷官除職的苦悶,最后仍然是孑然一身,所有的虛名浮利都已成空,只能面對鏡中早生華發的自己“空搔首”。然而這般的空虛落寞并未使作者消沉。“未須錦瑟怨年華”,唐李商隱以錦瑟寄年華易逝之嘆,而作者卻在日常生活的點滴中尋求到寧靜與平淡之樂,笑對人生的滄桑坎坷。最后一句與前一句形成對比——長笛對錦瑟,梅花對年華。詞人“怨梅花”也并非心中有抑郁之情,不過只是為了“寄一聲長笛”。“為賦新詞強說愁”,反而表現出作者自強、自信的本性。
全詞上闋寫景,精巧而不失靈動之氣;下闋抒情,瀟灑也不乏滄桑之感,但總體來說仍是一首輕快別致的小令。“文如其人”,詞人高雅清逸的志趣在這篇作品中得到充分的體現,頗有幾分東晉陶淵明《歸園田居》樂天安命的韻味,雖然在措辭上兩者各有所長。較陶氏之平淡自然,葉少蘊更多幾分雕琢雅致,但其生活旨趣、人生追求也還是有相似之處的。(高景行)
上一篇:《兩宋詞·李廌·虞美人》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陳與義·虞美人》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