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高濂2
靈鷲山下3,巖洞玲瓏,周回虛敞,指為西域飛來一小巖也4。氣涼石冷,入徑凜然。洞中陡處高空若堂,窄處方斗若室,俱可行人,無礙頂處。三伏熏人,燎肌燔骨5,坐此披襟散發,把酒放歌,俾川鳴谷應6,清冷灑然7,不知人世今為何日。顧我絺绤不勝秋冬矣8! 初人體涼,再入心涼,深入毛骨俱涼哉!
人間抱暑焦爍,雖啖冰雪不解,而嚴冬猶然者9,勿令知此清涼樂園。
1本文及下文均選自《四時幽賞錄》。飛來洞:杭州市飛來峰的巖洞。2高濂(約1573年前后在世):字深甫,號瑞南道人,錢塘(今杭州)人。明代戲曲家,有傳奇《玉簪記》、《節孝記》,雜著《遵生八箋》等。3靈鷲山:指靈鷲峰,即飛來峰。4“指為”句:相傳東晉時印度僧人慧理曾說.靈鷲峰似天竺國之靈鷲山,“不知何時飛來”,故作者有此語。5燔(fan):燒。6俾(bi):使。7灑然:瀟灑飄逸的樣子。8顧:看。絺绤(chi xi):絺,細葛布;绤,粗葛布,泛指夏衣。9“人間”三句:指炙手可熱的權勢人物。
【析點】 這是篇很別致的記游之作。全文分為兩大部分,前一部分以細膩的筆墨描述“飛來洞”的避暑生活;后一部分以點睛之筆暗諷人間權勢。前后兩者從人生感受和情態上構成了鮮明對比。由于作者的寫作目的在于暗諷,因此,作者筆下的飛來洞雖是由外而內,步步寫來,但點墨之處卻無不以人間為對照。
“飛來洞”所處環境“虛敞”而形姿“玲瓏”,它美得圣潔、美得飄逸,傳說“靈鷲山”是由“西域飛來”,當是真的,否則人間怎么能有如此湛美的巖洞? 人間暑熱,這里卻“氣涼石冷”“入徑凜然”,從感覺上也是人間無法比擬的。至于“洞中”的“堂”與“室”,不僅具有天工之美。而且別有一種自由往來暢爽之感。在人間“燎肌燔骨”的三伏天,這里可以令人“體涼”“心涼”“毛骨俱涼”。坐在這個洞中,你可以“披襟散發”“把酒放歌”,何等舒適,何等自在,何等盡情! 放歌川谷便隨之“鳴”“應”,富有靈性的大自然又是何等有情。這是人間所沒有的一種生之和諧。“人間抱暑焦爍,雖啖冰雪不解”,此雖夸張,但尚不失實。可是此后又言:“嚴冬猶然”,其言過其實甚矣,而甚得好,由甚便使讀者得知其諷喻權勢人物之本義,這是全文點睛之筆
上一篇:《題青州山齋》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飛蛾賦》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