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周紫芝·鷓鴣天》周紫芝
周紫芝
一點殘紅欲盡時①。乍涼秋氣滿屏幃②。梧桐葉上三更雨,葉葉聲聲是別離③。調寶瑟,撥金猊④。那時同唱鷓鴣詞⑤。如今風雨西樓夜,不聽清歌也淚垂。
注釋 ①殘紅:將要燃盡時的暗紅燭焰。②屏幃:屏風和帷帳。③“梧桐”二句:語出溫庭筠《更漏子》:“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④撥金猊(ní):指焚香。金猊,銅制的燃香器具,呈狻猊形。猊,狻猊,即獅子。⑤鷓鴣詞:原是詞牌名,又稱《瑞鷓鴣》《舞風娘》等,這里指歌唱男女愛情的曲子。
鑒賞 這首詞旨在寫離愁別緒。上闋借景抒情,殘燈將燼,屏幃透寒,秋雨梧桐,點點別情。下闋寫昔日的歡悅與今日的凄清,撫今追昔,悲不能勝。全詞細膩婉約,意境幽遠。
周紫芝善于運用色調冷暖的對比手法,來表現今昔之別。上闋寫今,下闋前句懷舊,后轉入現實。“殘紅”“秋”“屏幃”“梧桐”“雨”,依次走進視野,與“一點”“殘”“欲盡”“涼”“滿”“三更”“別離”點染結合,勾勒出了一幅蕭瑟凄清的秋愁圖。那搖曳的殘焰,襲人的涼氣,纏綿的秋雨,都給人的心靈劃上傷感痕跡。而過去又是怎樣的景致呢?“調寶瑟,撥金猊。那時同唱鷓鴣詞”,精致的琴瑟,縹緲的煙氣,恬美的歌曲,溫暖而愜意,令人頓生深深的眷戀。而今,所有的美好憶記都煙消云散,空留西樓風雨。
作者巧妙地化用了溫庭筠《更漏子》“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兩句,來抒寫自己的落寞與惆悵,這兩首詞都通過“雨”來烘托心緒,秋夜無寐、別離之悲,與雨滴節奏相契合,演繹出如泣如訴的離歌效果。不過,周詞的感情稍內斂,沒有出現“苦”等較直接的字眼,但“苦”自上心頭。
詞中還出現了一個典型的意象:梧桐。梧桐最早是祥瑞的象征,用以招致鳳凰,后來成為愛情的代名詞。梧桐多暗示著凄美的愛情,并常與“雨”搭配,借助“雨”的清冷特質,營造出一種凄幽的意境氛圍。當夜幕垂下后,人們對雨的聽覺十分敏銳,那淅淅瀝瀝的雨聲具有厚重的穿透力,直入未眠人的心里,“梧桐”與“雨”的聯袂,實現了語詞效果的疊加,為哀婉的感情平添了一抹色彩。
周紫芝在他的《鷓鴣天》(樓上緗桃一萼紅)自注云:“予少時酷喜小晏(晏幾道)詞,故其所作,時有似其體制者。”記與相識歌女“悲歡離合之事”,“感光陰之易遷”,“嘆緣境之無實”(《小山詞自序》),是小山詞的重要主題。本篇情、境、格、調,與小山詞頗為相像,但又非簡單模仿,而是以靈巧的化用和幽深的情愁灌注其間,別有真意在心頭。(張雅莉)
集評 清·陳廷焯:“從愁人耳中聽得。”(《詞則·閑情集》卷一)
宋·孫兢:“至其嬉笑之馀,溢為樂章,則清麗婉曲。”(《竹坡詞序》)
鏈接 宋代非科舉入仕之人可賜出身。宋時朝廷賜予殿試合格的正奏名、特奏名舉人及其他士人的一種身份,總稱賜出身。正奏名舉人殿試合格的,分賜進士及第、出身或同出身。特奏名舉人殿試合格的,賜同本科出身,后第一等第一名賜同進士出身,第二名、第三名賜同學究出身。非科舉入仕之人,如太學上舍生,或蒙朝廷重用,或名臣之子,或材武過人,或文學優異,特敕賜進士及第、賜御前進士及第等,皆稱“賜出身”。
上一篇:《兩宋詞·朱敦儒·鷓鴣天》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唐宋五代詞·韋莊·應天長》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