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天洞·龍泉寺
位于宣州市南45公里的溪口鎮金牌坑雪峰山南麓,洞口朝天而得名。又因洞口上方形如獅頭,里人俗稱“獅口洞”。明代,南京寶華山高僧悟信應鄉人邀請前來宣州講經,發現此處古木參天,石崖陡峭、飛泉懸瀑,既險且幽,便移居洞中,靜心修行,直至圓寂。悟信法師肉身被涂漆裝金,供奉于洞中,1965年毀于一病患者。明崇禎年間(1628年—1644年),在朝天洞東側,依山就崖建廟一座,因山崖有股清泉,四季噴泄,如龍行云雨,此廟定名為“龍泉寺”。廟宇為木質結構,磚墻瓦頂,上下四層,共59間,內設香客、僧人住房;中間是大雄寶殿,左為觀音閣。寺內現有明鑄大鐘一只,碑刻數處。每天晨鐘暮鼓,香火鼎盛,游人不絕,為皖南僅次于九華山的佛教圣地。朝天洞、龍泉寺均被列為安徽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朝天洞附近,自然景觀優美,春季鳥語花香、流水潺潺;夏季林蔭蔽日、清爽怡人;秋季層林盡染;冬天白雪皚皚。
〔現代散文〕 距宣州市南約百里之遙的“朝天洞”就座落在海拔700多米的雪峰山上。雪峰山以其冬季積雪深厚,不易融化而得名。但更以林壑幽雅、石崖陡峭、古木參天、清泉飛湍,自成一派古樸幽雅的景觀。難怪當年南京寶華山高僧悟信法師,要落坐在朝天洞修行,直至涅槃了。
那是一個金秋時節,我們登游了雪峰山。是的,秋風撫面雖不似春風溫柔,但卻那么豪爽舒展,悠閑灑脫;秋花點點雖不如春花嬌艷,卻也那般靈秀脫俗,綽約多姿。看桐葉與紅楓爭艷,聽松濤與寺鐘共鳴;品香茗談古說今,駕白云馳想象,悠然意遠……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桔綠時。
我想游人登雪峰,大都是沖著山中的朝天洞而來。其中雖不乏進香供奉的信教者,但關于朝天洞與肉身菩薩的那個神奇而真實的傳說以及朝天洞幽雅古樸,獨具韻味的景觀,恐怕才是誘使眾多游者前來觀覽的真正原由。那肅穆參天的古木,峻拔陡峭的石崖,莊重渾厚的寺鐘,旋即使人們沉浸在凝重古樸的氛圍之中寂靜,惟有空山鳥語,林濤起伏,巉巖突兀。于是我們撫弄著生澀的巖石肌理,攀陡壁懸崖,臨幽奧深淵,覓人間勝境。這時秋陽明麗,煙蘿疊翠,空氣清新得甜,吐故而納新,便又覺心曠神怡了。遙望朝天洞,我又想到了那則神奇的傳說,悟信法師當年幾聲阿彌陀佛,竟能使一只盤踞于洞中的猛虎搖尾而去?我不知是佩服民間那豐富的想象力,還是疑惑世間恐怕真有如此神奇之事?此番登游,我們興致主要還在“龍泉寺”。該寺始建于明崇禎年間,位于朝天洞前,是依山就崖的一座廟宇。
其實,“龍泉寺”最精彩的景觀當屬“龍泉飛流”。那泉水從高懸的山澗、從峭壁斷崖上飛瀉而下,如銀練飛舞。銀子似的泉水一路淙淙流下山去,在山腳下匯成沖激的溪流,浪花上拋形成千萬朵盛開的白蓮。如逢雨天,龍泉飛流處。云霧翻騰。遠觀如烏龍點水,據說“龍泉寺”因此得名。因而我們在登山之前便攜帶了雨具,想碰碰好運,一睹烏龍點水的奇觀。此刻我們抬頭一望,秋高氣爽,晴空一碧,未免有些悵惘了。然而老天爺那溫和的微笑,依然給我們祥和、舒適、怡然自得的感覺。秋日里的雪峰山在我們的眼里也愈發顯得嫵媚可愛魅力無窮了。
(楊文宣)
〔民間文學〕 雪峰山南麓有座上譚村,村里有位鄉紳叫譚傲祥,人稱譚員外。一天,他來宣州城里游玩,得知有位來自南京高僧,法名悟信,應宣州城里僧侶邀請,在城內的天寧寺講經。平素喜好齋佛布施的譚傲祥,也特意趕去聽講。悟信佛學淵博,講經有道,竟使聽者入迷。譚更是虔誠崇拜之至。當晚即拜悟信為師,皈依佛門為徒。之后,譚傲祥又將悟信法師恭請至山明水秀的家鄉上譚村,并特意在村中興建了一座廟宇,取名“新安寺”,懇留悟信法師在此修行。不久悟信就覺得此處人多世囂,難為修行靜地。一日,他信步登游村后雪峰山,竟意外發現山上有一古木參天,森林蔽日的峽谷。那里石窟陡峭,清泉飛湍,地勢險峻,環境甚是幽雅。距飛泉不遠的峭壁之下有一崖洞,洞口上方形如獅頭,下方臥一圓石,狀若繡球,恰似“金獅張嘴戲彩球”,故而當地人稱“獅口洞”。悟信情不自禁,脫口稱道:“好一處清靜勝地!”當他來至洞口時,只見一只猛虎坐于洞中,虎視眈眈。悟信雙手合掌,口中念念有詞:“阿彌陀佛,貧僧欲在此落坐修行,使君若肯讓出這塊風水寶地,請點頭三下,若不肯割愛,貧僧這就告退……”說來奇怪,那猛虎竟連點頭三下,搖尾出洞,遁跡于深山。悟信就這樣請走了猛虎,占得一方修行勝地,遂從上譚村移居洞中。此洞并不深幽,洞內左右各有一小洞。悟信便一洞為炊,一洞當鋪。從此不再云游,終日盤坐洞中,潛心修行,并將洞名易為“朝天洞”。譚傲祥常來敬香供奉。幾年后的一個嚴冬,一場罕見的大雪,封蓋了全山,雪深數尺,月余方融。當山下的譚傲祥率里人來洞探視時,悟信法師面西而坐,早已圓寂于洞中了。譚遂依其真身原形,裹漆裝金,特制神龕供奉,尊為“肉身菩薩”。
(楊文宣 整理)
上一篇:描寫《春秋閣》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李時珍故里》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