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王士禛·題趙承旨畫羊》原文賞析
三百群中見兩頭,依然禿筆掃驊騮。朅來清遠(yuǎn)吳興地,忽憶蒼茫敕勒秋?南渡銅駝猶戀洛,西歸玉馬已朝周。牧羝落盡蘇卿節(jié),五字河梁萬古愁。
這首詩是王士禛看了趙孟頫所作的《畫羊》圖后,有所感觸而寫的。趙孟頫 (1254—1322),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書畫家,浙江湖州吳興縣人,本為宋朝宗室后裔,但宋亡后卻被元朝征召做了翰林學(xué)士承旨,因稱趙承旨。他的仕元,引起了當(dāng)時和以后不少士大夫知識分子的不滿,并影響到對他的書畫的評價。其實(shí),他對于趙宋王朝并未忘情,時時通過圖畫有所表露。這首詩,就是通過敘寫趙孟頫借畫羊暗示不忘趙宋之情,表現(xiàn)了對畫家的深刻理解,也含蓄地寄托著作者自己的故國之思。
這首詩的重要特點(diǎn),在于采用層層推進(jìn)的手法,使詩意步步深入,把畫家通過畫羊而隱含的故國之思,表達(dá)得曲折深婉而又濃郁感人。
首聯(lián)按照一般題畫詩的慣例,從圖畫本身寫起,再現(xiàn)畫面: “三百群中見兩頭,依然禿筆掃驊騮。”“三百群”是用《詩經(jīng)·小雅·無羊》中“誰謂爾無羊,三百維群”之意,極言趙孟頫畫羊之多,而這幅畫中的兩頭卻又顯得格外突出(“見”同“現(xiàn)”,突出之意)。這第一句就滿含贊嘆之意,雖然沒有具體描寫畫面,但那兩頭羊的栩栩如生,已經(jīng)盡在不言之中了。第二句接著稱贊趙孟頫畫羊的技法,簡直就是杜甫在《題壁上韋偃畫馬歌》中所說的“戲拈禿筆掃驊騮(駿馬)”,隨便拿著一支別人已經(jīng)不用的禿筆乘興一掃,駿馬就活現(xiàn)出來,全不費(fèi)力,只如游戲,那技法真是達(dá)到了心手相應(yīng)、爐火純青的地步。詩中借用杜詩,也是在用唐代著名畫家韋偃來比趙孟頫,可見推崇之高。句中“依然”二字,是說趙孟頫畫這兩頭羊,仍然用的是畫馬的筆法,可見作者先就見過趙孟頫畫的馬,早已傾倒之至,而今重睹《畫羊》圖,又一次受到了強(qiáng)烈的藝術(shù)力量的感染,這在第一句的基礎(chǔ)上又深入了一層。兩句好像客觀描寫,只指出了羊的頭數(shù)和筆法,而贊嘆之意卻溢于言外,詩人欣喜不已,拍案稱絕的神態(tài),也如在目前。
按照有的題畫詩的寫法,接著還要具體描寫畫中情景,然而作者卻到此為止,透過一層,通過自己的聯(lián)想,來追索當(dāng)時畫家的心情,以抒發(fā)感慨,寄寓沉痛的故國之思。
“朅來清遠(yuǎn)吳興地,忽憶蒼茫敕勒秋?”“朅(qie)來”,即何來;“敕勒”指北朝樂府民歌《敕勒川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fēng)吹草低見牛羊。”歌中唱出了塞外牛羊滿地的游牧秋色。作者在認(rèn)真審視圖畫,深入探求畫家的創(chuàng)作意圖時,忽然若有所悟地自語道:“趙孟頫為什么在山水清遠(yuǎn)的南國之地吳興,忽然想到要通過畫羊來描寫塞外的蒼茫秋色呢?”兩句表面是疑問,而內(nèi)在的意思卻是肯定的,那就是說,畫家之所以要在南國畫塞北的羊,顯然是別有寄托。接著,到第三聯(lián),作者就進(jìn)一步探索畫家的寄托:“南渡銅駝猶戀洛,西歸玉馬已朝周。”兩句各用了一個典故。上一句“南渡銅駝”,據(jù)《晉書·石虎載記》,后趙君主石虎建都鄴城,把洛陽的兩只銅鑄的駱駝移到了鄴地。下一句“西歸玉馬”,據(jù)李善注《文選》:“《論語比考韱》曰:“殷惑女妲己,玉馬走。’宋均曰:‘……玉馬,喻賢臣奔去也。’”玉馬是比喻賢臣,謂殷紂王寵信妲己,淫亂昏政,賢臣都逃到周地去了。這兩句是用銅駝和玉馬比趙孟頫,說他身雖仕元,而心卻依然懷戀趙宋故國。這就含蓄地指出了作畫的動機(jī),看來畫的是普通的羊,而其中卻深藏著政治意義。最后一聯(lián),作者再進(jìn)一層,徹底揭示了畫中蘊(yùn)藏的沉痛的感情:“牧羝落盡蘇卿節(jié),五字河梁萬古愁。”句中用了《漢書·蘇武傳》的典故。蘇武字子卿(即“蘇卿”),漢武帝時為中郎將,出使匈奴被扣留,牧羊北海。單于叫他牧羝(音di,公羊),說等公羊生了小羊才讓他回漢。蘇武牧羊十九年,起臥都持漢節(jié),以至于節(jié)毛都脫了,至昭帝時,漢與匈奴和親,蘇武才得歸,漢朝的降將李陵為他送別,作五言體詩(即“五字”)《與蘇武詩》,有句道:“攜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留下永久不盡的哀愁。這兩句以蘇、李作對比,贊揚(yáng)蘇武高尚的民族氣節(jié),言外之意是說,趙孟頫畫羊,就是意在褒揚(yáng)蘇武堅貞不渝的高貴品質(zhì),從而流露出自己不忘趙宋,永懷故國之念。詩歌一步步推進(jìn),在環(huán)環(huán)緊扣中,至此使詩意顯得十分婉曲深邃,在沉痛中含著悲憤,充滿著深沉的激情。同時,最后以“牧羝落盡蘇卿節(jié)”一句點(diǎn)出羊,與首句“三百群中見兩頭”的羊相照應(yīng),全篇顯得結(jié)構(gòu)完整,使詩情表達(dá)得婉曲含蓄而又充沛飽滿,在委婉曲折中顯得筆力千鈞,這在王士禛的詩作中,是不多見的。
整首詩用典較多,但沒有獺祭之感和生硬晦澀之病,都比較貼切而又自然。通過用典,開拓了詩的境界,使筆墨不只停留在一張畫上,而是地北天南,古往今來,縱橫馳騁,這樣,大大豐富了詩意,加深了感情,使得全詩既不乏鮮明的形象,而又具有深刻的思想。
上一篇:古詩《錢載·題許秋曹道基《竹人圖》》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尤侗·題韓蘄王廟》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