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李夢陽·經行塞上》原文賞析
天設居庸百二關,祁連更隔萬重山。不知誰放呼延入,昨夜楊河大戰還。
此詩一題《塞上》,寫明朝對西北外族入侵的防衛戰爭。它的特點,在于沒有正面描寫雙方戰斗的場面,而是通過大戰剛剛結束后的回顧,來委婉地表現戰爭的勝利,同時也表現出對邊防將領的防御不力,致使敵人乘機入侵的不滿,抒發了作者的愛國情懷。
開始兩句“天設居庸百二關,祁連更隔萬重山”,起得十分別致。乍看起來,它是在贊揚明朝關山的險固和疆域的遼闊,和這場剛剛發生過的戰爭似乎并沒有直接的聯系。“居庸”,關名,在北京市昌平縣西北,長城的重要關口之一,明代京師北面的屏障。“百二關”,指極為險固的關口,百二是以二敵百之意,典出《史記·高祖本紀》。“祁連”,山名,在甘肅省南部,詩中泛指西北邊遠地區。兩句說,“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居庸關威鎮京師北面,好像天造地設一般,護衛著北京,而西北邊地,更阻隔著千萬重險峻的山嶺。它的言外之意,是說明朝的萬里邊疆固若金湯,外族是不敢隨便入侵的。這是從反面著筆,來預作鋪墊,反襯下文的入侵和戰爭。
后面兩句“不知誰放呼延入,昨夜楊河大戰還。”“不知”句猛力一轉,詩情產生了意想不到的跌宕,顯得筆力千鈞。“放”字有毫無阻擋、長驅直入之意。就在這險固的邊防上,居然有外敵入侵,這是什么原因呢?句中“呼延”是復姓,也寫作呼衍。漢時匈奴貴族有呼衍氏,這是代指西北少數民族韃靼和瓦刺。在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年間,韃靼首領達延汗(當時叫做“小王子”)經常率領軍隊侵略明邊,“散掠內地”。“不知誰放” 四字,明顯地表露出對防邊將領的責備,他們本來可以把敵人攔阻在國門之外,但卻放了進來,造成戰爭的麻煩,這顯然是由于平時松懈麻痹和玩忽職守所致,表現出詩人對這些無能將領的不滿。最后一句順勢而下,由于敵人入侵,武宗不得不親自出征,在“楊河”經過大戰,終于趕走了敵人,勝利而還。楊河,《明史·地理志》: “陽和衛,洪武二十六年 (1393)二月置衛。” 又《明史·武宗本紀》: “(正德) 十二年冬十月,癸卯,(武宗朱厚照)駐蹕順圣川。甲辰,小王子犯陽和,掠應州。丁末,親督諸軍御之,戰五日。” 可見詩中 “楊河” 當即陽和,這首詩是當時戰爭的紀實。“大戰”,說明戰爭具有相當的規模,并且十分激烈。而“還”字,顯然又有取得勝利,班師而還之意。兩句合起來看,其中雖然包含著對戰勝歸來的慶幸和喜悅,但更多的卻是對無能的邊將不能御敵于國門之外,致使國內發生大戰,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災難的譴責。特別是再聯系前兩句對關山險固的描寫來看,在有力的反襯中,這種對邊將的譴責就更加明顯,更加強烈,在深婉曲折中,把詩意表達得十分清楚,十分深刻。
清人劉熙載在《藝概·詩概》中說: “大起大落,大開大合,用之長篇,比如黃河之百里一曲,千里一曲一直也。然即短至絕句,亦未嘗無尺水興波之法。”因此他指出 “絕句意法,無論先寬后緊,先緊后寬,總須首尾相銜,開闔盡變。”這首詩前兩句寫關山,從容不迫,是比較“寬”的,但到第三句一轉,就突然顯出戰爭的氣氛,“緊” 了起來。最后“大戰還”,有如回波倒卷,使首尾銜接得非常巧妙而自然。這種開合變化,使得這首短小的絕句頗具氣勢,渾然有大篇氣象,再加上作者本來具有的雄健的筆力,因而讀來頓挫有致,神采奕奕。
上一篇:古詩《袁昶·細雨》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鄭珍·網籬行》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