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詩詞鑒賞《鮑照·代出自薊北門行》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羽檄起邊亭,烽火入咸陽。②
征騎屯廣武,分兵救朔方。③
嚴秋筋竿勁,虜陣精且強。④
天子按劍怒,使者遙相望。⑤
雁行緣石徑,魚貫度飛梁。⑥
簫鼓流漢思,旌甲被胡霜。⑦
疾風沖塞起,沙礫自飄揚。
馬毛縮如猬,角弓不可張。⑧
時危見臣節,世亂識忠良。
投軀報明主,身死為國殤。⑨
【注釋】 ①《代出自薊北門行》為樂府舊題。代: 即擬。②羽檄: 緊急軍事文書。插羽毛以示緊急。邊亭:邊境哨亭。烽火:邊防報警的信號。邊關筑高臺,敵人侵犯時,白天放煙 (即烽)、夜間舉火以報警。咸陽: 秦都城,這里泛指京城。③征: 征集。騎(ji):騎兵。屯:駐扎。廣武:今山西省代縣西。朔方:今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一帶。④嚴秋:深秋。筋: 弓弦。竿:箭桿。虜陣: 敵人的陣容。精: 強勁有力。⑤遙相望: 形容使者很多,不絕于路。⑥雁行(xing):大雁飛行,此形容軍隊排列整齊,行軍迅速。魚貫:游魚前后貫連,形容士兵依次進軍。飛梁:懸空飛架的橋梁。⑦流: 傳奏,傳達。漢思:漢民族的情思。⑧縮: 因天寒而蜷縮。猬:刺猬。角弓:用角裝飾的弓。張: 開。⑨國殤:為國犧牲的人。
【鑒賞】 《代出自薊北門行》為樂府詩,也是鮑照邊塞詩的代表作之一。鮑照一生坎坷、屈沉下僚,也沒有機會身臨前線,為國立功,只有把一腔忠憤赤忱、一腔愛國熱血寄寓在想象而成的邊塞詩中,飄灑在虛幻的邊關熱土上。
詩凡二十句。首四句寫北方邊警飛傳,朝廷遣師御敵。語言簡潔勁直、筆力縱橫激蕩,由邊亭而咸陽,又由咸陽而廣武、朔方,大筆如椽,凌空揮灑。同時,“起”、“入”、“征”、“屯”、“分”、“救”,僅四句詩就六個動詞串用,有力地渲染了軍情之緊急和戰前之緊張氣氛。中十二句,寫虜陣之精強、天子之震怒、使者之絡繹奔走、征途之艱苦卓絕; 寫簫鼓傳奏思漢之曲,旌甲披滿胡地之霜,疾風、沙礫沖天而起,馬毛、角弓寒不可張,皆為烘云托月之法,以反映我軍將士一往無前、誓死報國的忠勇氣概。寫得奇矯凌厲、慷慨悲涼,使人神魂飛越、怵目驚心。其中 “嚴秋”二句,上承“羽檄起邊亭”,寫敵人入侵,并以秋氣之肅殺,烘托戰爭之嚴酷; 借敵陣之精強,反襯我軍之勇武?!疤熳印倍?,上承“烽火入咸陽”,寫朝廷震怒; 并以 “按劍怒”、“遙相望”兩個細節,顯示出民族尊嚴不可欺、神圣領土不可犯的氣概?!把阈小卑司?,承前“征騎屯廣武,分兵救朔方”,寫我軍英勇無畏、奮起抗敵。并以“雁行”、“魚貫”形容我肅整迅疾,勢不可擋的軍威,以“漢思”、“胡霜”揭示我衛國保家、義無反顧的軍心,以“疾風”、“沙礫”、“馬毛”、“角弓”等邊關景物,側面反映出戰爭的艱險和我軍的頑強。最后四句,放筆直抒,既歌頌我軍將士,又寄寓了作者獻身邊關,一灑熱血的報國情懷。
全詩格調高昂,氣勢雄放,在南朝靡靡不振的詩壇,實在是難得之洪鐘巨響。
文章作者:傅正義
上一篇:愛國詩詞《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愛國詩詞《沈昌直·光復志喜二首》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