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日觀
明月清風宗炳社①,夕陽秋色庾公樓②。
修心未到無心地③,萬種千般逐水流。
【注釋】
①宗炳社:宗炳與慧遠僧等十八人結成的白蓮社。宗炳(375—443),字少文,南朝宋南陽涅陽(在今河南鎮平)人,善彈琴,工書法、繪畫。曾結廬廬山,與慧遠僧等十八人結成白連社,修靜土之法,追求澄懷、靜心的潔凈境界。②庾公樓:晉代庾亮任江陵豫州刺史,治武昌,曾與幕僚于秋夜登南樓賞月,彈琴、詠吟,后人因稱“庾公樓”,事見《世說新語·容止》。③無心地:佛家語,無心的境界,即解脫一切妄念。《宗鏡錄》:“所為無心,何者若有心則不安,無心則自樂。故光德偈云:莫與心為伴,無心心自安。若將心作伴,動即被心茫”
【評說】
本詩選自陳衍《元詩紀事》卷三四。
《江村消夏錄》記錄溫日觀的題語:“紙長,宜以好詩書之,為后之名勝笑覽。”溫日觀自稱本詩是“好詩”,確非虛語。
本詩題詠畫卷,并未描繪葡萄的藝術形象,也未介紹構思立意的匠心,更沒有交代畫作葡萄的筆法技巧。全詩卻發表一段議論,闡述一種有關繪畫創作的重要理論。溫氏說,要想畫出佳作來,畫家必須置身于良好的環境中,而至關重要的便是心境,畫家的心理境界。詩人首先用對偶句,標舉劉宋時代著名畫家宗炳和晉代的庾亮。這個對句,有互文作用,為避免重復,首句用了“明月清風”,次句用“夕陽秋色”。其實庾亮登樓時的周遭風光,也有“清風明月”,這才符合《世說新語》里庾亮登樓賞月的故事。有了清風明月的環境,澄懷觀道的心境,排除一切雜念,宗炳才能揮毫作畫,庾亮才能乘興詠詩。詩的三、四句是說畫家要“修心”,如果沒有修到凈心的境界,就不可能增進畫藝,勢必一事無成。推而廣之,人人要“修心”,如果不能解脫妄念,修到無心境界,則生活中萬種千般的美好事物,都將付之東流。溫日觀用韻味極濃、意境極雋的詩句,寫出自己的創作體驗,將藝術創作的思維規律與佛教教義聯系起來,加以闡發,還將它提高到人生哲理的高度,確是好詩。
上一篇:《題畫葡萄》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題畫鷓鴣》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