煦園
位于南京市長江路292號。早在六百多年前,明太祖朱元璋就在這一帶建造漢王府,安置陳友諒之子陳理。明永樂初年,明成祖封其次子朱高煦為漢王,并在這里建造王府。煦園原系府邸花園,其得名便源于此。清初,在漢王府舊址設兩江總督署,統轄江南(包括今江蘇和安徽兩省)、江西兩省。太平天國時期,這里是天王宮殿所在地。煦園為南京著名的古典園林,該園以水為主,園內假山參差,花木扶疏,回廊曲折,四季景色應時而異,號稱南京的城市山林。園內有造型奇特的“方勝亭”,此亭由2座方亭重疊而成,渾然一體,故又稱“鴛鴦亭”。古色古香的“桐音館”,為聽桐音而建。池西游龍狀的圍墻和西涼臺上的團龍五彩磚雕,具有濃郁的太平天國風格。煦園景物中,最具特色的當數泊在水池正中的“不系舟”石舫,此舫為清代建筑,長約六七丈,分前后兩艙,造型精巧,形象逼真,兩座石橋聯系兩岸和石舫,藝術風格非常獨特。煦園西側,有7間西式平房,原系花廳,是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的辦公室遺址。
〔現代散文〕 南京為十代都會,具有江南獨特風格的園林遍及市內外,其間尤以城南的瞻園和城中的煦園最為膾炙人口。特別是煦園,盡管經歷了很多動亂,但它那蒼勁古樸而又瑰麗端莊的歷史風貌,并未因年華老大而呈現衰頹,且經過不斷修葺,越來越風光了。
煦園的地勢,一直處于古城南京的中軸線中段東部的長江路,這里過去稱之為沭府東門,曾經作過兩江總督的衙署、太平天國天王府、孫中山先生臨時大總統府、南京留守府、江蘇督軍署和國民政府的所在。
園內有一個較大的池塘,是用人工溝通楊吳城濠和珍珠河,開鑿而成為現在的“太平湖”,這個湖現在成了全園景點的中樞。所有亭臺樓閣等建筑物都環繞在湖的四周。特別引人入勝的是湖中那個石舫。據考:清代乾隆朝的兩江總督尹繼善在池中“構屋如航”,1757年(乾隆廿二年)乾隆皇帝弘歷二次南巡至此,特為石舫題匾“不系舟”。太平天國定都南京,隨著宮廷建筑把石舫大事修飾了一番。在石舫的門柱上倒掛了兩個小石獅子,雕刻得非常精致。不能看輕這個石舫,洪秀全和孫中山都在其上處理過公務;民國南京留守黃興也在石舫后室辦過公。
在太平湖的東側有一所翹角飛檐的方軒,曾被兩江總督曾國藩作過花廳用的“桐音閣”,因于風雨之日桐葉經風吹雨打發出動聽的清響而得名。建筑得頗有氣概。
園內還有三座碑很有歷史價值。其一,為東吳孫皓的“天璽記功碑”(又名“天發神讖碑”),后斷為三段,故又稱“三段碑”。殘碑遷移到夫子廟后尊經閣內,后尊經閣于清嘉慶年間被焚,碑亦毀。其二,在太平天國時建筑的“望亭”,樓上有清代兩江總督陶澍上道光皇帝寧謝恩折子而書刻的方碑,并于碑上刻有陶澍家鄉湖南洞庭湖兩岸‘資江印心石屋山水全圖’。其三,園東游龍墻前方型小軒里有用漢白玉石摹刻的《楓橋夜泊》詩碑,工藝亦頗動人。
與“望亭”隔水相望的還有一座雙頂并列和合難分,掩映于蒼梧翠竹中,被譽為有愛情象征的“鴛鴦亭”,更是巧奪天工,耐人玩味。“忘飛閣”也是一個逗人留連的建筑物,相傳飛禽起落能夠看到自己在湖水里的倒影樂而忘飛,因而得名。
此外,還有一座“漪瀾亭”,也是翹角飛檐十分壯麗,據傳原是太平天國天王洪秀全的機要室,孫中山也在里面辦過公。1983年已被辟為“洪秀全歷史陳列室”。
除以上的景點外,園內還有一座“夕佳樓”和一座古戲臺,“夕佳樓”是洪秀全消夏用的;古戲臺是洪秀全看戲用的,都是天京的勝跡。至于以“秀、皺、漏、秀、瘦”著稱于時的一組組疊成假山、形成各種圖案的太湖石,游人到此,更是令人稱“絕”的。
太平湖西面還有紀念孫中山先生任臨時政府執行總統任務的幾間西式平房辦公室,仍按當年辦公時的布局分為總統辦公室、會客室和休息室。正中穿堂處更設有中山先生全身塑像。并在總統會議室展出了有關的文史資料。
如今,煦園所在的天王府舊址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我市旅游重點之一。現在來往于煦園游覽的人一年到頭從早至晚絡繹不絕。
(岳晨曦)
上一篇:描寫《煉丹湖》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燃犀亭》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