猿鳴誠知曙,谷幽光未顯。
巖下云方合,花上露猶泫。
逶迤傍隈隩,迢遞陟陘峴。
過澗既厲急,登棧亦陵緬。
川渚屢徑復,乘流玩回轉。
蘋萍泛沉深,菰蒲冒清淺。
企石挹飛泉,攀林摘葉卷。
想見山阿人,薜蘿若在眼。
握蘭勤徒結,折麻心莫展。
情用賞為美,事昧竟誰辨。
觀此遺物慮,一悟得所遣。
謝靈運的山水詩往往在清新可喜的清詞麗句后面加上幾句枯燥的說理,把由自然美激發起的人生情趣與出世議論相糅合,表現出早期山水詩描寫與議論還不能相諧和的特征,同時也說明玄、佛對謝靈運的深刻影響。因登覽山水有懷而作的本篇也不例外。
首兩句寫詩人出游的時間很早,因山谷幽深,只能從猿鳴知道天已快亮了。接著“巖下”兩句為我們刻畫了一幅清麗的曉景:山巖下云霧繚繞,花木上露水欲滴。此時此景,不免令人有點空寂之感,然而對謝靈運來說卻正合其心境。依據禪家信念,心靈與宇宙不二,兩者之間的調和形成一種廣大的象征。因此詩人筆下的山水與詩人的胸境就有了某種一致性。以下十句寫詩人乘此出游,延歷漸遠,不畏路途艱險曲折,并玩物適情、悠然自得。佛教思想的基本矛盾之一,就是只有透過有形的色才能體會無相的空。因此,謝靈運并不是為寫山水而寫山水,他是通過山水寫出驗之內心的絕言之道,以化其郁結。那么謝靈運心中的郁結究竟是什么,詩中并未明說。有人認為是因盧陵王被朝廷猜忌而遭到殺害一事(盧陵王是宋武帝次子,與謝靈運友善)。其實謝靈運一直不受朝廷信任,心中郁結很多,不一定特指某一件事。“想見”四句用了屈原 《九歌·山鬼》的典故,這篇楚辭表現的是山鬼和她的戀人之間的熱戀和怨望。“想見山阿人,薜蘿若在眼”化用了《九歌·山鬼》開頭兩句:“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薛荔兮帶女蘿。”山凹之中那戴著香草的山神仿佛就在眼前,但雖想折芳贈遺,以通殷勤,卻此心莫展,徒成郁結。
最后四句寫自己的感悟: 情以賞適為美,何況往事暗昧,竟無人為之辨明。因此不如觀此勝景,遺去物慮,釋然一悟,斯得排遺之道。面對紛擾的塵世和無法回避的人世苦難,佛教以 “萬物皆由心生”的思想為人們指出了一條解脫悲哀、平衡心理的道路;外界都是虛幻的,是隨著人的心情而變化的,因此人們只要破除我執, 保持虛靜, 以超脫、 曠達的襟懷對待世事,就能消除心中的郁結。謝靈運的這首詩表現的正是這樣的思想。
上一篇:禪詩《書林逸人壁》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以拄杖供仁山主》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