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水調歌頭》·蘇軾
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首詞是中秋詞中最著名的一首,向來膾炙人口。丙辰,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子由,蘇轍字子由,作者的胞弟。低綺戶,月光漸漸低下,照進雕花的門窗里。嬋娟,月中嫦娥,這里指月亮。詞通篇詠月,月是詞的中心形象,卻處處關合人事。上片借月自喻清高,敘述他的身世之感和思想矛盾。下片用圓月襯托離別,抒發對兄弟的懷念之情。開篇一句排空直入,筆力奇崛。“我欲”三句表明作者在“出世”與“入世”即“退”與“進”、“仕”與“隱”之間抉擇中的徘徊困惑心態,最后以留戀人間作結。進入下片,則化景物為情思,以憂愁別離起,以勸慰別離結。全篇極富浪漫主義色彩,它將抒情、議論和美麗的傳說、飛騰的想象融為一體,如圓月渾成。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中說: “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從而成為中秋詞的千古絕唱。
上一篇:蘇軾《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
下一篇:李光《水調歌頭》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