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青玉案 和賀方回韻,送伯固歸吳中》·蘇軾
蘇軾
三年枕上吳中路,遣黃耳,隨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莫驚鷗鷺,四橋盡是,老子徑行處。輞川圖上看春暮。常記高人右丞句。作個歸期天已許,春衫猶是,小蠻針線,曾濕西湖雨。
此詞用賀方回詞原韻。賀方回,名鑄,宋代大詞人之一。
此詞是為送伯固歸吳中而作。伯固是蘇堅的字,他博學,能詩,與蘇軾過從甚密。東坡自黃州移汝州,伯固與之同游廬山。蘇軾在杭州太守任內對西湖的若干建設如開湖、筑堤、疏河等,多半出自蘇堅的建議和設計。東坡后來貶官至瓊州,當他以65歲的高齡遇赦,自海南歸來時,伯固在南華相待。
這首詞表面看來是一首送別友人歸里之作,但實際上寫的是自己盼望“歸去來”的情思。伯固于元祐五年(1090)隨從蘇軾在杭州治理西湖,至今已整整三年未歸吳中故里。“遣黃耳,隨君去”用的是《晉書·陸機傳》中的典故:陸機有黃耳犬,能從洛陽帶書信到吳,又能從吳帶回信到洛。這兩句的意思是:希望能有一只陸機的黃耳犬似的狗隨同你去,待你返里后能把你的音信常常帶給我。后四句是囑咐伯固回到吳中時,切莫在呼船渡河時驚動那些水上的自由來往的飛鳥,因為在那河灣港汊的橋頭都有我當年行走經過的足跡——這里“莫驚鷗鷺”一語用的是“鷗鷺忘機”的典故。《列子·黃帝》云: “古時海上有好鷗者,每日從鷗鳥游,鷗鳥至者以百數。其父曰: ‘吾聞鷗鳥皆從汝游,汝取來吾玩之。’次日至海上鷗鳥舞而不下。”古人認為:人無機心,則異類與之相親。這里蘇軾是委婉地諷勸伯固應和自己一樣不要存世俗機巧之心。“老子”是宋代年老者自稱的習慣用語,蘇軾年長于伯固,且已年高,故如此自稱。
下片一開首即以“輞川圖上看春暮”二句,把上片隱含的歸隱之情初步明朗化。輞川圖是王維繪在藍田清涼寺的壁畫,王維曾作過尚書右丞,過去習慣上稱他為王右丞。這里上句說“春暮”,下句說“歸期”,是用王維《歸輞川作》: “悠悠遠山暮,獨向白云歸。”小蠻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家妓,能歌善舞,這里蘇軾借指他的愛妾朝云。《薰風詞話》卷二中云: “‘曾濕西湖雨,是清語,非艷語,與上三句相連屬,遂成奇艷,絕艷,令人愛不忍釋。”
上一篇:辛棄疾《青玉案元夕》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
下一篇:黃庭堅《青玉案至宜州次韻上酬七兄》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