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錢謙益·后秋興之十三》原文賞析
海角崖山一線斜,從今也不屬中華。更無于腹捐軀地,況有龍涎泛海槎。望斷關河非漢幟,吹殘日月是胡笳。嫦娥老大無歸處,獨倚銀輪哭桂花。
這一題詩,作者自注:“自壬寅七月至癸卯五月,訛言繁興,鼠憂泣血,感慟而作,猶冀其言之或誣也。”康熙元年壬寅(1662)四月,南明桂王被殺于云南;五月,鄭成功卒于臺灣。“訛言繁興”,當指消息。“鼠憂”,“鼠”,病也。《詩經·小雅·雨無正》:“鼠思泣血,無言不疾。”因道遠消息未詳,故到康熙三年癸卯(1163)作詩時,還希望它是“誣”、“訛”、不確。此為八道選一。
詩的起聯以南宋亡國于崖山事寫明桂王永歷朝的滅亡。頷聯謂要像陸秀夫等南宋忠臣葬身“魚腹”以殉國,已求之不得,怎能再期望憑借海外力量圖謀恢復呢?龍涎,謂產龍涎香料之地,指代海外島嶼。出句專為桂王而發,對句兼及臺灣形勢。頸聯謂全國易幟,均為清軍統治之地。結聯以月中的嫦娥、桂樹為喻,寫自己國亡無依,只能痛哭桂王之死。“桂花”,影喻桂王。
此詩寫南明永歷朝被消滅,清朝統一全國大陸,復國已成泡影;既哭桂王之死,兼憂臺灣之訊。前四句借用歷史典故表現現實,“望斷”一聯白描,結聯為比興之筆。感情沉痛嗚咽,辭句精工峭拔,愴惻欲絕之中,仍有過人的勁氣銳力。雞鳴子《投筆集跋》說錢氏:“系心宗國,不忘欲返,乃托之吟詠,以抒其憤激,猶可謂慘怛而思反本者。以詩論,沉郁蒼涼,哀麗欲絕,亦不愧草堂之作也。”陳寅恪《柳如是別傳》:“《投筆集》諸詩摹擬少陵,入其堂奧,自不待言。且此集牧齋諸詩中頗多軍國之關鍵,為其所身預者,與少陵諸詩僅為得諸遠道傳聞及追憶故國平居者有異。故就此點而論,《投筆》一集實為明清之詩史,較杜陵尤勝一籌,乃三百年之絕大著作也。”可以為我們讀《后秋興》諸詩作參考;惟其中“尤勝杜陵一籌”的話只是針對寫實一個角度而言,不可誤解為整體比較之論。
上一篇:古詩《查慎行·發清江浦》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阮元·吳興雜詩》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