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賀新郎》·劉克莊
劉克莊
實之三和有憂邊之語,走筆答之。
國脈微如縷。問長纓何時入手,縛將戎主?未必人間無好漢,誰與寬些尺度?試看取、當年韓五。豈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驪山母。談笑起,兩河路。少時棋柝曾聯(lián)句。嘆而今、登樓攬鏡,事機頻誤。聞說北風吹面急,邊上沖梯屢舞。君莫道投鞭虛語。自古一賢能制難,有金湯便可無張許?快投筆,莫題柱。
這是作者與友人王邁(字實之)六首唱和詞中的第四首,寫于淳祐四年(1244)。據(jù)錢仲聯(lián)先生《后村詞箋注》,劉克莊此時正主管崇禧觀。在宋代,主管宮觀只是個虛職,用來安置年老或被貶斥的官員,并無任何實際工作。因而作者此時非常悠閑,但這是他所愿么?王邁與作者是同鄉(xiāng),也是他的知心好友,相互酬唱的作品相當多。劉克莊此詞緊扣朋友“三和”中的憂邊之語,縱論國家形勢與救國之策,抒寫作者匡時救國的遠大抱負和滿腔激情。
“國脈微如縷”,落筆即以一個簡潔形象的比喻,指出當前形勢:國家的命脈已微弱得就像一縷輕絲,這已經(jīng)到了千鈞一發(fā)的緊要關頭!面對如此形勢,作者不禁代表無數(shù)懷抱愛國熱忱的志士大聲發(fā)問:何時才能請得長纓,去將敵人的首領擒獲? “戎”是中國古代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這里代指元人。此處“何時”二字,飽含了愛國志士請纓報國的熱切期待,也隱含了對統(tǒng)治者長期偏安一隅、不思恢復的痛斥。“未必”二句即清代龔自珍“我愿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之意。意思是說人間并不是沒有好漢,而是用人者對他們限制太嚴,束縛太重了。然后詩人舉例說,請看當年的韓世忠,哪里是像漢代的張良那樣遇到了仙人傳授(《史記·留侯世家》記載,張良在下邳得到濟北谷城山下的黃石傳授《太公兵法》),也不是因為如唐代大將李筌那樣在驪山下遇到了一位老母為他講說《陰符經(jīng)》的奧義(見《太平廣記》第63引《集仙轉》),但他起自民間,笑談自若、指揮若定地轉戰(zhàn)于兩河(宋代稱河北河東地區(qū)為兩河)之間,成為叱咤一時的中興名將。人才決不是按出身門第的高低貴賤而分的。
下片“少時”一句,詩人化用唐人李正封“從軍古云樂,談笑青油幕。燈明夜觀棋,月暗秋城柝”句意,暗指年少時充滿了意欲從軍報國的豪情壯志。可是“事機頻誤”,直到而今,登樓遠望,攬鏡自看,只見容顏老去,而壯志難酬。如今聽說北方戰(zhàn)事又起,請不要小看北方敵人的軍事實力,以為投鞭斷流是大話欺人,自古以來,惟有賢將方能制敵千里;不要以為有了金城湯池般的天險,便可以不要如張巡、許遠般的忠臣,快快投筆從戎吧,怎么可以迷戀于富貴呢!
全詞用了大量的典故,但融化、運用得較為圓熟,充滿了澎湃的愛國激情和對于國家命運的關注,集中體現(xiàn)了劉克莊詞的藝術特色。
上一篇:劉過《賀新郎》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
下一篇:周邦彥《過秦樓》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