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洞仙歌》·蘇軾
蘇軾
余七歲時,見眉山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歲。自言嘗隨其師入蜀主孟昶宮中。一日,大熱,蜀主與花蕊夫人夜起,避暑摩訶池上,作一詞。朱具能記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無知此詞者。但記其首兩句。暇日尋味,豈《洞仙歌令》乎?乃為足之。
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滿。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人未寢,倚枕釵橫鬢亂。起來攜素手,庭戶無聲,時見疏星渡河漢。試問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繩低轉。但屈指、西風幾時來?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換。
從詞前小序中我們知道,這首《洞仙歌》是蘇東坡在47歲那年,根據其記憶中當年老尼所講的孟昶與花蕊夫人夏夜納涼的故事,承接從記憶中打撈出來的兩句孟昶的詞“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鋪寫而成的。孟昶是五代時后蜀后主,他生活奢侈,但喜愛文學,精通聲律,善自度曲填詞?;ㄈ锓蛉耸敲详频膶欏?。詞中的玉繩,星名,在北斗第五星玉衡之北。
這首詞精彩地描繪出一幅君妃夏夜納涼的圖畫,不僅使我們神游于那個月明星稀、水風送爽、花香襲人、更漏滴幽的迷人仙境,而且使我們看到花蕊夫人冰清玉潔的花容月貌和釵橫鬢亂的旖旎風姿,以及一位風流皇帝攜著寵妃潔白纖細的“素手”遙望星空、玩賞月色于龍樓鳳閣、曲苑回廊間的愜意情景。
詞的上片著重寫花蕊夫人的美姿妙態??崾畲鬅岫q自“清涼無汗”,這就反襯出她非同凡塵中人。第四、五句作者描寫的視角發生了轉移,如果說第一、二、三句是用平視或俯視鏡頭拍出的畫面,那么這四、五句即是用仰角鏡頭攝入的圖景。
下片寫蜀主與妃子夜游。“起來”二字與“倚枕”相照應,使靜態中產生了動態;而“庭戶無聲”與后文“夜已三更”相呼應,說明夜已深沉,萬籟俱寂,他們還在喁喁細語,情意綿綿。
據說東坡少年時邂逅美人,借此作為之寄托。這就更能幫助讀者了解東坡寫作此詞的緣由。
上一篇:向子諲《洞仙歌中秋》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
下一篇:張炎《渡江云》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