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風景名勝區·秀峰》原文、賞析、鑒賞
位于廬山南麓、星子縣境內。因秀峰寺院而得名。秀峰群峰競秀,有形如鳴鶴飛翔的鶴鳴峰;有勢如雙劍插天的雙劍峰;有李白形容為“日照香爐生紫煙”的香爐峰;有如兩女聯袂而行的姊妹峰;有酷似金龜匍匐爬行的行龜峰。不僅峰巒奇秀,且有瀑秀、潭秀、峽秀、林秀,諸秀匯聚,各呈其妍。有“廬山之美在山南,山南之美在秀峰”之贊譽。鶴鳴峰與雙劍峰之間,有兩條著名的瀑布。東為馬尾瀑,西為黃巖瀑。二瀑共源分流,又同瀉一谷,合流青玉峽,注入龍潭。鶴鳴峰下,原有被稱為“廬山五大叢林”之一的秀峰寺。秀峰寺原為“開先寺”,始建于南唐,中主李璟少年駐臺讀書于此,李璟即位后九年(公元951年),以讀書臺舊基為寺,取開國先兆之意,名曰開先寺。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皇帝南游,手書“秀峰寺”,賜為匾額,遂改名秀峰寺。今寺院已廢,尚存讀書臺,雙桂堂。秀峰周圍,古木參天,修篁挺拔。山崖上,林蔭下,有名人題刻70余處。主要有唐顏真卿《大唐中興頌》,宋米芾《登香爐峰》,宋黃庭堅《七佛偈》,明王陽明《記功碑》,清康熙帝手書“秀峰寺”及太子胤禎手書“灑松雪”等。秀峰景色迷人,游客流連忘返,歷代詩人贊美其佳麗風光的詩詞有800余首,唐大詩人李白游覽秀峰吟出了《望廬山瀑布》的千古絕唱。
〔古詩文賞析〕 望廬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詩中所吟瀑布為秀峰西側的黃巖瀑布。該瀑氣勢磅礴,氣象萬千。歷代遷客騷人,登臨游覽,莫不抒懷寫志,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篇章,使秀峰更添一層迷人的色彩。
“日照香爐生紫煙”,第一句寫景就奇妙。香爐峰,在廬山有三處,此指秀峰西南的香爐峰,“其峰尖圓,煙云聚散,如博山香爐之狀。”可是,到了詩人的筆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頂天立地的香爐,冉冉地升起了團團白煙,縹緲于青山藍天之間,在紅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神奇美麗的香爐峰,為不尋常的瀑布創造了不尋常的背景。接著詩人把視線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遙看瀑布掛前川,”前四字是點題;“掛”字化動為靜,把劈山破谷的巨瀑,描繪成一條高掛于山川之間的素練,手法新穎,想象奇特。
第三句又極寫瀑布的動態。“飛流直下三千尺。”境界瀟灑,超脫而又豁達。把瀑布噴涌而出的景象描繪得極為生動;“直下”既寫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見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的飛瀑如白龍走潭;那洋洋灑灑的水珠,恰似片片花瓣;那花的飄灑,水的翻滾,煙的蒸騰,使人猶如置身于夢幻迷離般的仙境。然而,詩人猶嫌未足,接著又寫上一句“疑是銀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驚人魂魄。你看!巍巍香爐峰藏在云煙霧靄之中,遙望瀑布就如從云端飛流直下,臨空而落,這就自然地聯想到象是一條銀河從天而降。可見,“疑是銀河落九天”這一比喻,雖是奇特,但在詩中并不是憑空而來,而是在形象的刻畫中自然地生發出來的。它夸張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從而振起全篇,使得整個形象變得更為豐富多彩,雄奇瑰麗。既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給人以想象的余地。
整首詩想象豐富奇妙,筆致活潑空靈,顯示出李白那種飄逸豪放的浪漫主義藝術風格。
(萬正禮)
〔現代散文〕 “廬山之美在山南,山南之美在秀峰”。這古今多少人嘆賞、贊美過的匡廬明珠,曾經吸引得多少人目酣身醉,心曠神怡啊。
夏色正濃之際,我和同事從牯嶺出發,循山道前往廬山南麓的秀峰探幽覽勝。一路上山花夾道,野藤牽衣。極目遠眺,但見村落棋布,炊煙裊裊,稻田綠浪翻騰。這就是大詩人陶淵明所居住和詠嘆過的“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的“西疇”,當年詩人棄官歸田后躬耕南畝,采菊東籬的那幅風情畫,仿佛可以想見。
穿過兩排翠柏序列,便到了高高的秀峰門樓下。紅墻青瓦牌坊,匾額上“秀峰”兩字雋麗清秀,進得大門,行不了幾步,便有拂面清風,陣陣撲來,我有意無意地放慢了腳步,愜意無比地吸進一口涼氣,頓覺汗毛孔驟然收縮,神氣頓時清爽。沿蒼苔褐綠的石階而上,一座新建但又顯得古樸的亭臺赫然在目。亭中有尊高丈余的石刻觀音大士像,碑文記載為唐代大畫家吳道子的作品,全圖用鐵線畫法,端莊妙麗,栩栩如生。距觀音大士石像數米處,即秀峰寺的側殿雙桂堂。堂前有兩棵桂花樹,相傳為康熙南巡時所植。粗干需雙手才能交合,叩之鏗然,撫之卻不見骨質的滑澤,蕭瑟中便有股老枯后的虬倔蒼雄之味,但仰觀其頂,卻綠葉婆娑。
一路高攀而上,風光不及細述。當兀立于高坡上的李璟讀書臺映入眼簾時,不知為什么一路說說笑笑的我倆再不敢喧嘩,只能讓饑渴的眼睛饕餮四周的美景。臺周廣植古木,綠林深蔚。蒼蒼松杉綠蔭匝地,陽光為樹影所篩,只有疏疏的幾點,猶如一枚枚閃光的小分幣。不明身世的鳥,時不時拋起兩三聲清脆圓潤的鳴囀,象在山中拋擲晶瑩亮麗的珍珠。高枝上蟬聲稚嫩,象在怯怯地試唱新譜的夏曲。再看臺前古色古香的紫石欄桿上,雕有“二龍戲珠”,“芙蓉出水”等圖案,相傳為南唐故物。李璟的功業如何,我們無心過問,但他能選此處讀書,其眼力卻讓我們贊嘆不已。臺中立有江淹《登廬山香爐烽》詩碑,字是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米芾的手跡,可謂詩書雙絕的藝術珍品。平日喜歡古典詩文的老崔看得心醉,不禁放聲朗讀起來:“廣成愛神鼎,淮南好丹經。此山具鸞鶴,往來盡仙靈。瑤草正翕赩,玉樹信蔥青……”
從讀書臺緩緩而下,西行,經400米蔥蘢茂林,便到了著名的“月印龍潭”。龍潭三臨石壁,水流湍急,越過巨石后,洋洋灑灑傾入龍潭。但入深潭后又變得異常平靜,潭面如鏡,清澈見底。一塊比龍潭面積還大的巨石將潭攔腰截住,青石只肯屈尊一個缺口作為潭的出口。剛停下的碧波,又在缺口處形成喧喧囂囂的激流,濺起的水珠如摧冰碎玉,煞為壯觀。
潭前及兩旁磐石上,游人如織,或站、或蹲、或跪、或仰、有的在潑水洗面,有的在逗魚自樂,有的在按動快門,一個個姿勢,一番番情趣,怡然自得,樂在其中,妙趣無窮。在距龍潭咫尺之處,有一典雅古樸的亭臺,名曰漱玉亭。
我們在龍潭旁流連忘返,沿著石階到山際,但見一幕幕的水簾,一縷縷的銀色飄帶,如繡如錦,如綢如緞,穿過云端,推開煙幕,由翠峰之巔軟綿綿輕柔柔地飄向山谷灑向紅花綠葉之間,撕成一絲絲一片片,在陽光照耀下晶瑩閃爍,熠熠發光,活脫脫一幅“疑是銀河落九天”畫圖。再望諸峰,云海茫茫。姊妹峰二石娟娟,恰似二位少女,隱隱約約露出半個臉龐,向著我們含羞淺笑。走在我身后的同事忘乎所以,竟叫出聲來:那不是“彭郎可嫁無媒說,待字年年姊妹峰”嗎?興許被二位少女聽到了,只見她們急匆匆躲進云中。
〔民間文學〕 秀峰寺原名開先寺,后來又怎么改稱為秀峰寺呢?據說,這是清康熙皇帝變的戲法。
康熙晚年,可謂國泰民安,這時,他想享受一下太平洪福,就帶著皇太子胤禎到江南游山玩水。在江西巡撫郎廷極一行的陪同下,康熙首先游覽了開先寺,果然所見美景如畫,心中十分得意。他稍休息了一會,就帶著皇太子胤禎到月印龍潭賞景。他一會兒近觀,一會兒遠眺,一會兒抬頭仰望香爐、雙劍、鶴鳴的奇峰異石,一會兒又俯首尋味秀美清心的飛瀑流泉,心里癢癢的,真想吟上一首詩來贊美一番。可惜自唐宋以來,詠唱這里美妙景色的好句子都被前人用盡了,他坐在漱玉亭中想了好一陣子,只想到一句“秀水奇峰一開先”,怎么也接不上個更好的下句來。
康熙正想靜下心來琢磨,突然思路被打斷了。原來,巡撫朗廷極已來到跟前,請皇上進餐。幾盅酒下肚,又把康熙的詩興“灌”出來了,他口中不覺輕輕念著“秀水奇峰一開先……”這時開先寺的主持和尚超淵,見皇上吟詩,便靈機一動,跪下說:“萬歲,今日圣駕光臨小寺增輝,請萬歲御筆賜開先一塊匾額吧!”
康熙帶著幾分酒意,點點頭同意了,超淵早有準備,隨即捧上文房四寶,又加水磨墨,郎廷極鋪好紙后,站過一旁。這時康熙興沖沖地抓起一枝斗筆,吸足了墨汁,下筆便寫了一個斗大的字。郎廷極和超淵和尚喜滋滋地探頭看,一下子都驚呆了。為啥?原來他們發現皇上寫的是個“秀”字。康熙怎么寫個“秀”字呢?原來他腦子里還想著那“秀水奇峰一開先”的詩句哩!郎廷極和超淵和尚,你望望我,我望望你,可是誰也不敢作聲。郎廷極趕緊附在皇上耳邊輕聲說道:“萬歲,這里叫開先寺啊!”康熙才恍然大悟:唔,我怎么寫了這個“秀”字呢?可是,當著眾人面又不好重寫,一想,不如干脆就這里秀麗的山景重題個寺名吧!于是,下筆連著寫成“秀峰寺”三個字。
超淵和尚看了,真是哭笑不得,郎廷極立刻看出了老和尚的心事,生怕他說些什么,就裝出笑臉說:“開先寺乃李璟的寺名,當今國朝盛隆,豈南唐可比,圣上親賜寺名,古寺添新輝啊!”說完,向超淵示意,超淵無奈,向康熙叩頭謝恩。
后來,康熙皇帝一走,郎廷極就命人把皇上的賜書制成金字大匾,掛在廟門上方。從此,開先寺就更名為秀峰寺了。
上一篇:詠《瀘州·神臂城》詩詞散文賞析
下一篇:詠《池州·秋浦河風景區》詩詞散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