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水調歌頭①·呂渭老》
秋齋多夢謁②,舌本欲生煙③。獨步一庭明月,雁字已橫天。作個生涯不遂④,松竹雨荒三徑⑤,卻憶五湖船。小阮貧尤甚,犢鼻掛長竿⑥。 白鷗汀,風共水,一生閑。橫琴唳鶴,要攜妻子老云間。燈火熒熒深夜,高臥南窗折幾,杯到不留殘。莫遣江湖手,遮日向長安⑦。
①水調歌頭,詞牌名。 ②謁,拜訪。 ③舌本,舌根。 ④遂,順,如意。 ⑤雨荒,雨滴迷亂。 ⑥犢鼻,短褲,一說圍裙。形如犢鼻,故名。 ⑦長安,本是唐朝的都城,這里代指北宋的京城汴京。
這首詞應為呂渭老寫于南渡之后。描寫了作者秋夜難眠,在庭院中散步及屋內飲酒所看到的景及所想到的事,表達了自己這一時刻特有的情懷。
上片起筆即寫自己秋夜夢覺,感覺口干舌燥,便起身到院中散步。明月如水,瀉滿庭院。夜空中,不時有雁群飛過。上片到此屬于實寫,作者巧妙的將象征著故鄉、故國之思的明月、雁群入詞,含蓄地點出自己身處茍安王朝,顛沛流離的處境,也傳達出了自己思念故國與企盼恢復的情感。他深感自己的人生不如意,卻又想排遣這種情感,于是他就想到了效仿因仕途不順、志向未酬而退隱田園、盡享田園之樂的陶淵明,憶起了攜帶美眷悄然歸隱的大夫范蠡,同樣愿意像三國魏阮籍﹑阮咸叔侄一樣安于貧窮。“松竹雨荒三徑,卻憶五湖船。小阮貧尤甚,犢鼻掛長竿”轉為虛寫。短短四句,作者卻化用了三個典故,為讀者展現了三幅圖畫,卻也是同一用意,即選擇歸隱。
下片繼續虛寫,化用象征隱逸的白鷗、橫琴、仙鶴來入詞:我要找一片白鷗也喜愛的水邊平地,那里海風拂面,水天一色,我鼓琴賞鶴,愜意悠閑,和妻子兒女在這白云繚繞的人間仙境了此一生。詞作到此,作者卻突然轉入實寫:夜已深了,可我還是全無睡意,“燈火熒熒深夜”一句,寫出了詞人自己因滿懷心事,而無法入睡的孤寂場景,深夜里陪伴他的只剩下那閃爍的燭火。此句與唐人張繼的七絕《楓橋夜泊》中名句“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有異曲同工之妙。此時,作者躺在靠近南窗的案幾邊,已經將杯中酒喝盡了。都說借酒消愁愁更愁,可郁結于詞人心中的那份幽情,卻更加明朗:希望那些當權者恢復河山,與辛棄疾的“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一樣,將滿腔忠憤之氣,凝于筆端。無怪乎詞人會“秋齋多夢”,原來是心中那份思念故國、企盼恢復的情感和歸隱之念的矛盾在作祟。可最終還是那份憂國憂民、企圖恢復的愛國之情占了上風,“莫遣江湖手,遮日向長安”一句通過借代,表達了自己的憂國憂民之思,同時也將批判的矛頭直指茍安的南宋統治者。
作者在這首詞中采用了多種表現手法,最典型的當屬用典了。全詞只有18句,但用典句子就達三分之一之多,可謂思接千載,將詞人力圖排遣郁結的心理活動展現無余;其次,本詞還運用了虛實相生的手法,現實中的明月、歸雁、燭火、空杯,與想像中的松竹、三徑、五湖船、犢鼻、白鷗汀、橫琴、唳鶴、白云等意象相得益彰,使得詞盡之處,一位彷徨于現實與理想的矛盾中的孤寂苦悶詞人形象躍然紙上。
●呂渭老(生卒年不詳),一作濱老,字圣求,嘉興(今屬浙江)人。宣和、靖康年間在朝做過小官。其早期詞作多抒寫個人情趣,語言精煉,風格秀婉。后身逢國難,以寫憂國詞作出名,豪放悲壯,誠摯感人。今存《圣求詞》一卷,詞風婉媚,刻畫工麗,也有平易樸素之作。
代表詞作:《薄幸·青樓春晚》《好事近·飛雪過江來》《選冠子·雨濕花房》等。
●水調歌頭,參見第90頁相關介紹。
●“松林雨荒三徑,卻憶五湖船”典故:詩人化用了漢代蔣詡和東晉陶淵明的典故。漢代蔣詡隱居后,在屋前竹下開了三條小路,只與隱士求仲、羊仲二人交往;晉陶潛《歸去來兮辭》有“三徑就荒,松菊猶存”。后“三徑”喻歸隱。相傳春秋戰國時期,范蠡輔佐越王勾踐滅吳雪恥后,飄然退隱,攜西施一道入齊時,乘舟游渡五湖,后“五湖”喻歸隱。
●“小阮貧尤甚,犢鼻掛長竿”典故:三國魏時阮籍﹑阮咸叔侄,俱名列竹林七賢。阮族所居,在道北的都是富戶,在道南的都為貧家。當時有七月七日曬衣的風俗,這一天,住在道北的阮姓人曬陳紗羅錦綺,住在道南的阮姓人都“以竿高掛大布犢鼻裈于中庭”。人們覺得奇怪,阮籍說:“未能免俗,聊復爾耳!”用以調侃世俗。后用為貧窮的典故。
呂渭老的這首《水調歌頭》表達了自己思念故國、企盼復國的心情,這種情感是南宋愛國詞人共有的品格。
菩薩蠻
辛棄疾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本詞的篇幅很短,與《水調歌頭·秋齋多夢謁》所表達的主題有相似之處。且同樣運用了借代手法,“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即用本是唐朝都城的長安,來代指北宋的京城汴京,從而表達了自己對中原民眾的深切同情、對茍且偷安的南宋統治者的批評以及關注國事的愛國情感。
上片登高遠望:郁孤臺下,贛江之水滾滾流去。辛棄疾似乎從這江水中,看到了抗金志士悲憤的淚水和逃難百姓痛苦的淚水。詞人把“清江水”和“行人淚”聯系在一起,以水寫淚,表達了幾十年來國破家亡的深深悲痛和無比憤恨。此時此刻,詞人禁不住在臺上遠望西北方向的故都,遠望中原大地的故土,但可惜的是,重重山巒擋住了視線。“望”這一動作,郁孤臺、清江水、行人淚這些意象,令我們看到了一位始終關注國事的愛國詩人。
下片以江流烘托自己的思想活動,以自然現象表達了對社會現實的感受和認識,形象生動,含義深厚。并且詞人還把自己的情感,借鷓鴣富有獨特意味的叫聲進行表達,顯得較為含蓄,也給讀者留下了思索的空間。
二者相比,辛詞所營造的意境更加雄渾、悲壯,尤其是“江水”這一意象,更是意味深長:作者那不可改變的抗金斗志與決心、有為之年卻無法抗爭的無奈、國破家亡的深深悲痛和無比痛恨;而呂詞則在對現實進行委婉批判的同時,進行了大膽的想像,為詞作賦予了輕柔的浪漫主義色彩。
獨步一庭明月,雁字已橫天。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上一篇:宋詞《水調歌頭·丘崈》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宋詞《水調歌頭·張元幹》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