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智由《拒俄衛國責無旁貸》原文與翻譯、賞析
諸君亦知國與身有同式之比例乎?西人稱國家為有機體之生物,夫任舉人之一體而宰割之則痛,今東三省之約,乃宰割吾之國,而獨麻木而無知乎? 或者謂此在上者之事,而非吾在下者之事。此則國家之義尚不能知,其言之謬無待辯矣。或者又謂以在上者督撫之力爭之而不能①,而何有于小民。是又不然。夫督撫者,不過一日居其位,故有其權,而適當其任耳,若一日離督撫之位,則亦無其權,而可諉其任于人。孰若我國民之任,人人合而有之,非一人之事,一日之事,大而且久,與督撫之所任者不同,而皆可負其任也。
若夫事之難為,誠難為矣。然天地間難為之事,獨非人之所為乎?惟其難,故賴有人耳。夫人能苦心焦慮,挽大難,報大仇,則名之為英雄豪杰,而其人不沒于天地之間。國亦何獨不然? 國能苦心焦慮,挽大難,報大仇,則其國必聞望日著②,地球上乃有是國而能自立矣。我中國之古事,諸君當已熟聞之。獨不思昔者越王勾踐之事乎?越王勾踐之國,見滅于吳③,越王臥薪嘗膽,卒報吳仇。又獨不思秦楚之事乎?秦之滅楚,不以理,楚無如何,楚之父老乃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蓋仇秦之深,誓必報之。其后項羽者④,楚人也,亦卒滅秦。且昔者俄羅斯當蒙古強盛時,非為蒙古人所迫,而伏處北海之一隅乎?后亦卒敗蒙古,而收復其故土。
此次東三省之約,人咸慮其無可挽救,然吾國民之事,不僅在能挽回此約與否。使此約即廢,而我國政民情依然如故,豈能長保此東三省,又豈能于東三省之外,別無他禍乎?若因此迫約之事,視為奇險,引為大辱,而放此至險大辱之圈,大如日輪,日日懸注于國民心目之間,其有補于我中國者大矣。所可慮者,虎頭蛇尾,又或境過情遷,今雖竭力抗拒,而他日旋忘之。彼俄人者,又即用殺人以服人之策。殺人既多,則強者死,弱者伏,老者死,少者方生,如此數年、數十年之后,幾忘其土地為誰氏之土地,彼又時時出其小惠以餌之。一殺一餌,而中國之人心死矣,中國之事已矣。夫殺我而我服⑤,餌我而我受者,此必我國人之力不逮人,我國人之智不若人也。我國人力不逮人,智不若人,而遂屈居人下,不再與人競智與力,昔猶可為茍安之民⑥,今猶如此,則中國之地皆將為白種人所擠入,而我國人無立足之地矣。君等獨不見夫飛鳥乎?飛鳥營巢而他鳥奪之,尚出相爭,何也?巢之一失而鳥無所歸也。夫鳥之賴有巢,非猶我中國國民賴有中國土地耶! 雖地球分土之界,今尚未有公正之定論,然向有之土地,仍歸之向有人之所有,此亦勢理兼全之言。
夫國與身有相同之理,已陳于前矣。任舉人之一體而可名之曰:此某之身之體,然則何國之土,則亦何國之土已矣。故今者當扼以一言曰: 東三省者,我中國人之東三省,非俄人之東三省,俄欲奪之,我必復之,此競存之理,各國之公理也。吾記一軼事于此,復為諸君一陳之。昔者,南宋之末,有遺逸之民鄭氏某者,善畫蘭。凡所畫蘭,皆有根而無土。人叩其故,曰: “地為人奪去,汝不知耶?”我今日中國四萬萬神明之胄⑦,慎毋如所畫之蘭,有根而無土也。
【鑒賞】 1901—1905年的拒俄運動是清末人民反對沙俄侵占東北的一次規模較大的群眾性反帝愛國運動。早在十九世紀,沙俄帝國主義就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掠奪了我國東北、西北一百五十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1900年,沙俄伙同其他帝國主義國家,組成八國聯軍,入侵我國。7月,沙皇尼古拉二世調集了十七萬名侵略軍,武裝侵占我國東北三省,妄圖進一步吞并黑龍江以南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10月,又強迫清朝盛京將軍增祺簽訂了《暫且章程》,奪得許多侵略權益。他們表面上聲稱要將奉天交還清朝,實際上卻在想法把它變成自己的殖民地。1901年2月,沙俄又向我國提出書面約款十二條,企圖全面剝奪中國對東北的主權。《約款》規定,沙俄有駐兵東北 “保護”鐵路權,有出兵幫助“剿撫”權,有要求革辦中國官吏權,中國不得駐兵東北,不得運入兵器,不得自行造路等等。還要求將蒙古、新疆、華北等地劃為沙俄的勢力范圍。消息一傳出,立即激起了中國人民的巨大憤怒。1901年3月15日,上海人民在張園集會,主張抗擊沙俄帝國主義的侵略,拒絕《約款》的無理要求,揭開了 “拒俄運動” 的第一幕。本文就是愛國知識分子蔣智由在張園拒俄大會上作的一次出色的演講,最初發表于1901年3月27日 《中外日報》。
這篇文章就是號召國民拒俄衛國,收復故土,表現了作者以天下為己任的一片愛國赤忱。文章一開始就用形象貼切的比喻設問,用身體來比喻國土,進一步采用反問的句式,宰割人體疼痛難忍,難道宰割國土就能麻木不仁嗎? 進而批評了兩種錯誤觀點,一種認為這是在上者之事,與一般民眾無關; 另一種認為在上者盡力奮爭都無可奈何,又何況這些小小百姓。然后講清了督撫居其位而適當其任,離其位則可諉其任于人,而受苦的只是國民的道理,提出人人都有拒俄衛國的責任,責無旁貸。
接著文章從正面闡明了只要有人苦心焦慮,立志挽大難、報大仇,就會永垂青史,如果大家都能這樣,那么國家就能一天天繁榮昌盛起來。作者引用歷史事實進行論證,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卒報吳仇,項羽滅秦終解楚恨,俄羅斯打敗蒙古收復故土,表明只要大家竭盡全力就能拒俄衛國。
然后作者又從反面加以論述,如果大家認為國家形勢不可挽救,國政民情依然如故,不但不能保住東三省,而且還會有其他禍患。如果因迫約之事,認為是奇恥大辱,時刻不忘,中國就可以挽救。但是如果現在竭力抗拒,時過境遷,隨即又忘掉報仇雪恨,俄國人馬上用殺人以服人之策,數年、數十年后的國民幾乎忘記這是哪國的土地,同時俄國人又施其小惠來引誘,這樣一殺一餌,軟硬兼施,中國人心死了,中國就完了。如果俄國人殺我就服從,引誘就接受,又認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都不如別人,過去是茍且偷安之人,現在再這樣,中國的土地都將被白種人侵占,我國人民就沒有立足之地了。作者采用比較的手法,飛鳥營巢被他鳥搶走還去爭奪,更何況俄國人奪走了中國人賴以生存的土地呢?最后作者號召大家一定要收復東北三省,并采用歷史軼事,告誡大家不能讓自己的子孫像南宋末年遺逸之民鄭氏所畫之蘭花,有根無土。余味無窮,耐人咀嚼,令人深思。
作者采用立論、駁論的論證方法,嚴密推理,從正反兩面闡明了拒俄衛國、責無旁貸的深刻道理。同時引用歷史事實,以比喻、比較等手法,并用設問、反問等修辭手段,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號召力。本文語言生動形象,感情熾熱,觀點鮮明,說理透徹,見解深刻,情文并茂,極富說服力和鼓動性。
上一篇:蔡鍔《護國軍出師誓告國人文》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柳宗元《敵戒》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