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千秋歲①·趙彥端》
杏花風②下。獨立春寒夜。微雨度,疏星掛。暉暉③濃艷出,裊裊④繁枝亞。朱檻倚,輕羅醉里添還卸。 寂寞情猶乍。悵望驂鸞⑤駕。衣褪玉,香欺麝。一花拼一醉,杯重憑誰把。春去也,重簾翠幕人如畫。
①千秋歲,詞牌名。 ②杏花風,清明前后杏花開放時的風。 ③暉暉,陽光。 ④裊裊,形容細長柔軟的東西隨風擺動。 ⑤驂鸞,仙人云游時駕馭的鸞鳥。
春風輕拂,正是結伴同游、踏青賞春的好時節,但重重簾幕,卻鎖住了那最向往溫情的鮮活靈魂。
上片展現了一幅春夜美人獨飲圖。春風輕拂,一位女子在寒冷的春夜獨自佇立。一場微雨剛過,僅有幾顆星星掛在夜幕中向這位女子投來遙望的目光。“獨立”顯示出女子滿懷心事的寂寞之狀;春寒、微雨、疏星與形單影只的女子遙相呼應,更渲染了春夜寂寞冷清的氣氛。太陽漸漸升起,陽光染艷了春日花樹的顏色,細長柔軟的繁枝隨風拂動。“暉暉濃艷出”顯現出夜間與白天萬物顏色的改變,一切都變得鮮艷活潑。女子倚在朱紅色的門檻上,醉意朦朧,將因夜寒而添的羅衫輕輕褪去。“添還卸”暗示出女子因滿懷心事徹夜未眠,羅衫因夜寒覺冷而添又因日出溫暖而卸去。
下片寫出寂寞女子春日惜春意。寂寞之情在這鶯歌燕舞、一派生機的春日突然加重,女子悵然若失地獨坐在屋內。她專注地望著門外,希望那駕載著心愛之人的馬車會突然停在自己面前。衣服的顏色因春的濃艷而淡退,麝香的氣味也消失在濃郁的花香之中。“褪”“欺”是化靜為動之筆,詞人將靜止的狀態演化為動態的對比:女子身上的服飾、屋內的香氣與整個紅艷綠翠、芳香四溢的春天對比,更突出了女子內心的凄涼。為每一朵花干杯,直到醉的無法舉杯。春天即將離去,徒留那重簾翠幕之中美如畫中天仙般的女子,獨自輾轉在季節的輪回里。女子憐花而賞花,可又有誰來欣賞她美麗的容顏呢?詞人嘆春之將逝又何嘗不是在為女子惋惜?更何況這份孤寂可能會伴隨歲月的流轉“綿綿無絕期”呢?
本詞運用了擬人、對比、渲染的藝術手法,借女子之舉表達了自己的惜春之情和對一切美好事物的珍惜。尤其是“重簾翠幕”句將女子置于整個春天的宏大背景之中,更是突出了她的孤寂感,讓人不禁從心底生出一份憐惜之情。
●千秋歲,參見第38頁相關介紹。
●杏花雨:出自宋代釋志南《絕句》:“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杏花盛開時節,細雨蒙蒙,衣衫漸沾漸濕,雜著杏花的芬芳;楊柳吐青,天氣轉暖,春風拂面,醉人宜人,伴著楊柳的清香。剪剪輕風細細雨,悠然徜徉春色里,何等愜意。雨,冠以杏花,是杏花浸濕過的雨,使全詩意境更加清新、純凈。上詞中給風也冠以杏花,使人仿佛在風中嗅到了杏花的清香。
“一花拚一醉,杯重憑誰把”兩句生動地展現了女子因自己容顏空艷、無人憐惜所生發的惜花之意,這份情感在《紅樓夢》中的林黛玉詩中有更加充分的表達。
葬花吟(節選)
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游絲軟系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繡簾。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釋處;手把花鋤出繡簾,忍踏落花來復去?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
《葬花吟》是作者借以塑造林黛玉這一藝術形象、表現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
落花滿天隨風飄落,香消色衰有誰愛憐?春榭之間柳枝隨風輕拂,漂泊的飛絮被繡簾阻絆。閨中的女子嘆息春已遲暮,滿懷愁情無處排遣。不忍心來回踩踏這嬌弱的花瓣,于是手執花鋤將這些生靈安葬。柳絲榆莢只顧自己生機滿枝,任憑桃李的花瓣被雨打風吹去。桃李明年還可開花,可明年這閨中之人不知還能有誰?這幾句詩訴盡了多愁善感的林妹妹的惜春愛花之情,且并非一味哀傷凄惻,其中仍然有著一種抑塞不平之氣。“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就寄有對世態炎涼、人情冷暖的憤懣。此詩風格上所仿效的初唐歌行體,是一種流行的通俗詩體,遣詞淺顯流暢,音節回環復疊,抒情淋漓酣暢。
飛花、謝花、消紅、斷香、輕絮等意象的組合充分展現了寄人籬下的林黛玉的暮春之悲和流光之嘆。與趙詞相較,那份不為人知的苦楚表現得更加淋漓盡致。
暉暉濃艷出,裊裊繁枝亞。
一花拼一醉,杯重憑誰把。
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
上一篇:宋詞《千秋歲·秦觀》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宋詞《南鄉子·蔡伸》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