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鐵丁《推托》原文|注釋|賞析
俗話說: “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
這句話,不能一般地去理解,因為我們向來主張眾志成城,群眾力量偉大,三個和尚如果充分發揮力量,是一個和尚所望塵莫及的。
“三個和尚沒水吃”的說法,只能用來說明彼此推托、互不負責的現象。遇到輕而易舉、與自己有利的事,可以爭; 遇到麻煩困難、又與自己不利的事; 可以推。這種“推” 往往又是在所謂 “謙虛” 的形式下表現出來的:
甲說: 此事意義重大,乙能力強,非乙莫屬。
乙說: 此事甲富有經驗,還是甲辦為好。
丙說: 甲、乙兩人哪個干我都贊成,只要把我除外。甲、乙、丙三人中也許本來有人想干而且也愿意干的,但你推我,我推你,輾轉循環,相因成習,本來不愿干的,固然不干,本來愿意干的,在“推” 風之下,也難于啟口,于是時日遷延,一事無成。
補救之道,一曰分工明確; 二曰當仁不讓; 三曰負主要責任的人,一方面要善于吸收各方正確的意見,發揚民主,另一方面又要當機立斷,依法行事。不要把有力的辦事機關,變成談談說說、吵吵鬧鬧的茶館。
1950年
(1984年人民日報出版社版《馬鐵丁雜文選》)
賞析 生活中,尤其是集體生活、公共事業中,扯皮推諉何其多也! 人們對它深惡痛絕,卻又常常無可奈何,于是“三個和尚沒水吃”的形象說法便掛在了人們的嘴邊,人越多事情越難辦,或者說個人的事情好辦、大家的事情難辦,這似乎已成定論。
這篇雜文也是談的這種現象,也是從“三個和尚沒水吃”談起,這都平常;它的不平常之處,在于抓住了特定時代“推托”現象的新特點:不再是明打明的“你不干我也不干”,而是打起一種“謙虛”的幌子,先把別人捧起來,好象是要成全別人,好象是虛懷大度,好象是不爭功奪利,同時自己也就“禮貌”地避開了應負的責任。作者不但認識到了這種“謙虛”的卑劣自私,勇敢地撕下了它似乎無懈可擊的偽裝,而且對癥下藥,指出了三條“補救之道”,這三條可以說是語語中的,無論對建國初期那種謙虛的推托,還是對后來嚴重滋長的“大鍋飯”效應,都是一劑有效的良藥。從這里也可看出作者的深刻和敏銳。
這篇雜文在寫法上的一個特點,是使用了“虛擬”形象。當談到“推托”往往是在所謂“謙虛”的形式下表現出來的時候,文中出現了甲乙丙三個人的對話,他們并非具體的某一個人,而是一種“虛擬”的人物,這種寫法既增強了文章的形象性,又平添了“形象”本身的涵蓋力,在讀者方面容易引發聯想,從而獲得鮮明的印象。文章的結尾,按照首尾照應的常規,似應把話題回到“和尚”或“廟堂”上來,大概作者考慮這么寫不真切,缺乏形象應有的力量,于是順手點出一個“談談說說、吵吵鬧鬧的茶館”,無庸置疑,這樣寫更貼切,也更能喚起讀者的想象,這大約也從一方面體現出雜文不拘陳規、只看效果的個性。
上一篇:張黎群《打倒陳賈思想》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楊永直《救救知識分子——“天藍的生活”的破滅》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