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賀新郎》
別茂嘉十二弟。鵜鴂杜鵑實兩種,見《離騷補注》。①
綠樹聽鵜鴂。更那堪、鷓鴣聲住,杜鵑聲切。啼到春歸無尋處,苦恨芳菲都歇。②算未抵、人間離別。馬上琵琶關塞黑,更長門翠輦辭金闕。③看燕燕,送歸妾。④
將軍百戰身名裂,向何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⑤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⑥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⑦誰共我,醉明月?
【注釋】 ①茂嘉:即辛茂嘉,是作者的族弟,這時因事被貶官桂林。《離騷補注》:宋人洪興祖所著。②“苦恨”句:芳菲:代指各種香花。這句語本《廣韻》:“鵜鴂,……春分鳴則眾芳生,秋分鳴則眾芳歇”。③“馬上”二句:用漢代王昭君出塞遠嫁匈奴事。晉·石崇《王明君辭序》:“昔公主嫁烏孫,令琵琶馬上作樂,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爾也。”明君即昭君。長門:漢宮名,陳皇后失寵后退居之所。這里后一句承前一句意,說王昭君從冷宮出來,辭別漢家宮闕,北上去匈奴。④“看燕燕”二句:《詩經·邶風·燕燕》:“燕燕于飛,差池其羽。之子于歸,遠送于野。瞻望弗及,涕泣如雨。”漢代毛萇傳云:“《燕燕》,衛莊姜送歸妾也。” ⑤“將軍”三句:將軍指漢代李陵,李陵多次與匈奴作戰,但最后一次戰敗投降了匈奴,所以說“身名裂”。世傳李陵《與蘇武詩》:“攜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辛詞化用其句。⑥“易水”三句:用荊軻辭燕入秦刺秦王事。《史記·荊軻傳》:“久之,……(荊軻)遂發。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⑦還知:倘若知道。如許:這么多。
【譯文】 在高高的綠樹上,鵜鴂的哀叫一陣比一陣強烈。更使人難以忍受的是,鷓鴣聲剛剛停住,杜鵑又叫得悲悲切切!春天在鳥叫聲中一去不回難尋找,縱然萬般怨恨也擋不住百花凋謝。可是這春天歸去的傷心情景,遠遠抵不上人間的生離死別。當初王昭君在馬上彈著琵琶,向關塞望去,前途一片昏黑。她想起乘上翠羽車辭別漢宮的情景,更感到心緒萬分惡劣。遠的還有,春秋時衛國莊姜夫人看著雙飛的燕子,淚流如雨地遠送辭家去國的歸妾。
李陵是一位身經百戰的將軍,一旦投降敵人,弄得身敗名裂。他傷心地回頭來看與蘇武同游的地方,從此相隔萬里,與老友永遠分別。最悲壯的分別還要數荊軻離開燕國,那時西風蕭蕭,易水上寒氣凜冽。太子丹和眾賓客白衣白帽來送行,餞別的筵席上就象蒙上一片白雪。壯士們和著樂器歌唱,悲歌未完,滿座都已嗚嗚咽咽。啼鳥啊,你們如果懂得人間有這么多恨事,想來你們哭叫出來的將不是眼淚而是血!茂嘉弟你就這樣走了,有誰來和我一道飲酒賞明月?
【集評】 宋·陳模:“此詞盡集許多怨事,全與太白《擬恨賦》手段相似。”(《懷古錄》卷中)
明·卓人月、徐士俊:“稼軒嘗以辛字為題,自寫辛苦之致。此篇字字露辛露酸,煙潰靄聚,尤難為懷。”(《古今詞統》卷十六)
清·劉體仁:“稼軒‘杯,汝前來”,《毛穎傳》也。‘誰共我,醉明月,’《恨賦》也。皆非詞家本色。” (《七頌堂詞繹》)
清·許昂霄:“上三項說婦人,此二項言男子。中間不敘正位,卻羅列古人許多離別,如讀文通《別賦》,亦創格也。悲壯。”(《詞綜偶評》)
清·張惠言:“茂嘉蓋以罪謫徙,故有是言”。(《詞選》)
清·周濟:“上片:北都舊恨。下片:南渡新恨。”(《宋四家詞選》)
清·陳廷焯:“稼軒詞,自以《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一篇為冠。沈郁蒼涼,跳躍動蕩,古今無此筆力。”(《白雨齋詞話》卷一)
近代·王國維:“稼軒《賀新郎》詞《送茂嘉十二弟》,章法絕妙,且語語有境界,此能品而幾于神者。然非有意為之,故后人不能學也”。(《人間詞話》)
近代·梁啟超:“《賀新郎》調以第四韻之單句為全首筋節,如此句最可 學。”(《藝蘅館詞選》丙卷引)
現代·張伯駒:“辛稼軒《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一闋,先從聽啼鴂說起,又聽到杜鵑、鷓鴣,直到春歸無啼處,芳菲都歇。而忽一轉到算未人間離別,真是筆力扛鼎。到此已有‘山窮水盡疑無路’之感,后面甚難接下。然突寫出琵琶、馬上、河梁、萬里、易水、衣冠,后又歸到啼鳥,以離別作結,章法奇絕。必是意有所觸,情有所激,如骨鯁在喉,不能不吐 ,遂脫口而出, 隨筆而下,奔放淋漓。劉公勇云:‘與《恨賦》相似,非詞家本色。’尚未為知者。岳珂《桯史》云,曾指摘稼軒詞之失,稼軒乃自改其語,日數十易,累月未竟。此詞絕非數十易而與剪紅刻翠雕辭飾句者比也。”(《叢碧詞話》)
【總案】 此詞仿前人作《恨賦》、《擬恨賦》的手段,集許多怨事以寄寓自己的情懷。理解全詞內容的關鍵,是那些古代英雄美人離別之恨的典故。這些古代傳說都不是講私人傷離恨別,而是記述人生頭等大恨的辭家去國的動人故事。作者選取它們來編織這首送別詞,這便意味著此詞遠不止于傾訴弟兄私情,而是抒寫政治上的悲憤。上片三典,使人聯想到北宋覆滅,徽欽二帝及三宮六院美人被擄北行的現實,作者之意似在于悼北宋之亡和暴露妥協政策之惡果;下片二典之訣絕情調和慷慨內容,則使人聯想到南宋義士抗金的英勇行為,似是借古代英雄(蘇武、荊軻)寄寓愛國深情。周濟的評語是有一定道理的。
上一篇:辛棄疾《賀新郎》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
下一篇:辛棄疾《踏莎行賦稼軒,集經句。》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