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再思·[黃鐘] 人月圓
徐再思
甘露懷古
江皋樓觀前朝寺,秋色入秦淮。敗垣芳草,空廊落葉,深砌蒼苔。遠人南去,夕陽西下,江水東來。木蘭花在,山僧試問,知為誰開?
【鑒賞】 大凡古代文人游覽名勝古跡,總免不了要披草歷石考證憑吊一番,然后留一番感慨或為詩文或為詞曲,再供后人去考證去憑吊。杜甫的游蜀相祠,蘇軾的吊三國古戰場,崔顥的游黃鶴樓,都以他們那令后世學子百 “游” 不厭的詩文證明了這一點。徐再思的這次游甘露寺似乎也要循前人足跡憑吊,然后留下一曲給后人憑吊。
這個位于江蘇鎮江北固山后峰上的山寺有何古可懷? 原來它是三國時東吳甘露元年所建,寺前的鐵塔和寺后的祭江亭原是東吳招親和劉備的孫夫人祭江的地方。“山曾富貴來” (張可久),何況千百年來屢建屢毀,正好發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蘇軾《前赤壁賦》) 的感慨。
但是讀完全曲你幾乎找不到一個懷古的字眼。前朝舊事只字未提。議論評價無跡可尋,作者似乎只是在臨江的樓臺上漫不經心地張望了一通: 遠望秦淮大地的蒼茫暮色,近觀野花叢中的斷垣殘壁,落葉滿地的空寂回廊和長滿青苔的臺階; 然后再遠觀夕陽西下、江水東流,再近看紛紛下山向寺南城內投宿的游人; 最后,看到一棵“年年知為誰開” (姜夔《揚州慢》) 的木蘭時,還明知故問地刁難了山僧一下。
懷古如此,似乎少有。而這樣的懷古給讀者咀嚼回味的卻比羅列古人舊事的那種懷法更深厚悠長,更接近真實。試想你游黃鶴樓游白馬寺,你帶了多少掌故查了多少史實才去的?如果不是有意準備,這些東西你又沒親歷過,如何能記得那么有條不紊,以至寫作時它們就自覺地排隊魚貫而來各就各位等你選用?一般人的游法倒更接近徐再思游甘露寺的這一次: 袖手而觀,東看看,西瞧瞧,略有些感慨而已。寫出來,也只是如實寫來而已。只要你如實寫來便一切盡在其中。
上一篇:張可久·[黃鐘]人月圓·春日湖上|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
下一篇:徐再思·[黃鐘]紅錦袍|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