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新唐書·文藝傳》載王昌齡左遷龍標(今湖南省黔陽縣)尉,是因為“不護細行”,也就是生活小節不夠檢點。李白聽說此事之后,寫了這首充滿同情和關切的詩篇,從遠道寄給王昌齡。
首句在寫景的同時點明了時令,漂泊無定的楊花、叫著“不如歸去”的子規都隱喻著飄零之感、離別之恨,切合當時情感。次句“聞道”兩字表示驚惜,“過五溪”在今湖南省西部和貴州省東部。寫遷謫之荒,道路之艱難。兩句不著傷痛之語,而傷痛之意自見。后兩句為抒情名句。人隔兩地,難以相從,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將自己的一片愁心寄予明月,伴隨王昌齡走到遙遠的他鄉。細加分析,這兩句包含了三層意思:一是說自己心中充滿了愁思,無可訴說,無人理解,只有將其托之于明月;二是說惟有明月分照兩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見它;三是說只有依靠它才能將愁心寄予友人。通過詩人的豐富想象,本來無知無情的明月,竟變成了一個了解自己、富于同情心的知心人,能夠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將自己對友人的思念和同情帶到遙遠的夜郎之西。將自己的感情賦予客觀事物使之同樣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維的特點之一。
上一篇: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精選經典唐詩鑒賞
下一篇:張巡《聞笛》精選經典唐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