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龔自珍·與人箋(之五)》鑒賞
手教言者是也。人才如其面,豈不然? 豈不然?此正人才所以絕勝。彼其時,何時歟? 主上優閑,海宇平康,山川清淑,家世久長,人心皆定,士大夫以暇日養子弟之性情,既養之于家,國人又養之于國,天胎地息,以深以安,于是各因其性情之近,而人才成。
高者成峰陵,礁者成川流,嫻者成阡陌,幽者成蹊逕,駛者成瀧湍,險者成峒谷,平者成原陸,純者成人民,駁者成鱗角,怪者成精魅,和者成參苓,華者成梅芝,戾者成棘刺,樸者成稻桑,毒者成砒附,重者成鐘彝,英者成珠玉,潤者成云霞,閑者成丘垤, 拙者成嵔嵔①, 皆天地國家之所養也, 日月之所煦也,山川之所咻也②。
將日月之光,久于照而少休歟?將山川之氣,久于施而少浮歟?遂乃縛草為形,實之腐肉,教之拜起,以充滿于朝市。風且起,一旦荒忽飛揚,化而為沙泥。子列子有言: 君子化猿化鶴,小人化蟲化沙③。等化乎? 然而猿鶴似賢矣。噫嚱, 噫嚱!
(《龔自珍全集》)
這是一封跟友人探討人才問題的短信。作者認為人的才能正如人的面容一樣,是各不相同的。然而要使各不相同的才能得以充分發展,使之成為人才,必須有一個安定而富強康樂的社會環境,也就是“主上優閑,海宇平康,山川清淑,家世久長,人心皆定”。同時還必須全社會人共同來關心人才的成長,“既養之于家,國人又養之于國”。這一見解是非常精辟的。
接著作者以品類繁多的天地萬物作為比喻,描繪出一幅生氣蓬勃、人能各盡其才的社會局面: “高者成峰陵,礁者成川流,嫻者成阡陌,幽者成蹊逕……。”然而作者清醒地認識到,這僅僅是理想,現實中人才的情況卻是 “縛草為形,實之腐肉,教之拜起,以充滿于朝市”,沒有生氣,沒有個性。一旦風起,也就化而為沙泥了。
當時中國正處于鴉片戰爭前夕,社會黑暗,政治空氣和學術空氣沉悶,人的才性受到了極大的壓抑,龔自珍在這封信里批判了他對現實社會中人才遭受壓抑的現象,并寄托了
對變革的渴望和對個性自由發展的追求與向往。“高者成峰陵”至“拙者成嵔㠑”一段文字, 一連用了20個排比句來比喻人盡其才的場面,文字奇瑰,想象豐富,熱情奔放,體現了一個對變革追求者的激情。
上一篇:《明·張岱·不二齋》鑒賞
下一篇:《魏晉南北朝·王褒·與周弘讓書》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