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鵲橋仙 夜聞杜鵑》
茅檐人靜,蓬窗燈暗,春晚連江風雨。②林鶯巢燕總無聲,但月夜、常啼杜宇。③ 催成清淚,驚殘孤夢,又揀深枝飛去。故山猶自不堪聽,況半世、飄然羈旅。④
【注釋】 ①杜鵑:鳥名。《禽經》:“江左曰子規,蜀右曰杜宇,甌越曰怨鳥,一名杜鵑”。②蓬窗:船窗。蓬,蓬舟。③杜宇:即杜鵑。又《華陽國志》卷三《蜀志》:“后有王曰杜宇,號曰望帝。法堯舜禪授之義,遂禪位于開明。帝升西山隱焉。時適二月,子鵑鳥鳴,故蜀人悲子鵑鳥嗚也。”故后人詩文中每以故國舊君之思托寓此鳥。④故山:故鄉。羈旅:客居異鄉。
【譯文】 茅檐下人聲寂靜,蓬船窗邊的燈火已熄,江村夜深時,只剩下滿耳暮春風雨飄蕭浙瀝,連同江潮水漲聲。這里聽不見林中黃鶯清脆的鳴囀,又沒有房檐屋梁燕巢中親昵的呢喃,只有當月色好的靜夜,時時聽得杜鵑的聲聲哀啼?
這是怎樣的一種啼鳴哀苦之聲啊!只催得不寐夜坐之人滿襟情淚,它又將孤寂者的淺夢驚破,而那時它又飛向林木深處,杳不可覓了。在故鄉尚且經受不了這樣悲切的嗚啼聲,何況我這半輩子在外飄零客游的人呢!
【集評】 明·卓人月、徐士俊:“去國離鄉之感,觸緒紛來,讀之令人于邑。”(《古今詞統》,轉引自《詞林紀事》卷十一)
清·許昂霄:“感憤語,妙以蘊藉出之。結句翻用賀知章事,而感慨意即寓其中。‘故山猶自不堪聽’襯簟一句,不惟句法曲折,而意亦更深。”(《詞綜偶評》)
清·陳廷焯:“起三句已握題魂。字字是血。放翁一生不遇,于情不得已時不覺偶露”(《云韶集》卷六)。又:“放翁詞,唯《鵲橋仙·夜聞杜鵑》一章,借物寓言,較他作為合乎古。”(《白雨齋詞話》卷一)
【總案】 從詞的脈絡看,上片起三句實已寫去國離鄉,飄泊江湖之苦思,有此前襯,結末“故山”二句始堅實有著落,這就是陳廷焯所說的“已握題魂”之意。唯其如此,始不覺得這頭三句說“連江風雨”和下文的“月夜”有矛盾不協調。“夜聞杜鵑”只是托其鳴啼聲來加深羈旅愁哀的表述,本非專詠杜鵑聲。然而如果中間貫聯上下片的幾句不寫杜鵑聲,全是直敘客游苦,必然會平而拙,所以,“借物寓言”的妙用是顯然的。
上一篇:謝懋《鵲橋仙七夕》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
下一篇:秦觀《鵲橋仙》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